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台灣的保險市場(二):保險公司可不可靠?從資本適足率來看


資本適足率(RBC,Risk-Based Capital)是判斷保險公司資金狀況的重要指標,重要到有法律明文規定。要瞭解資本適足率就要先知道什麼是自有資本和風險資本。自有資本就是所有的股東所提供給公司的資金以及公司營運所產生的稅後盈餘,所以公司可以藉由發行股票集資來提高自有資本,或是由大股東注資。而風險資本則是指該公司用來投資的資金。所謂的資本適足率,就是自有資本額除以風險資本額,例如自有資本兩百億,風險資本一百億,那麼資本適足率就是200%。

而根據法律規定,銀行和保險公司各有不同的資本適足率,銀行法第44條規定,銀行自有資本與風險性資產之比率,不得低於百分之八。保險法第143條之四規定,保險業自有資本與風險資產之比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二百。詳細規定請參閱保險業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除了不得低於百分之兩百,從2008年起,還得定期公佈,請看這一則新聞:


保險公司明年起須定時公佈RBC比率


【大紀元10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梁世煌/台北報導〕保險公司不公開RBC比率(即保險業資本適足率 )的做法在明年將有重大變革,金管會昨天宣佈,為了促使業者強化資本結構,明年開始保險公司必須就其RBC比率分三級對外揭露,同時每半年就必須揭露一次;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表示,屆時只要有業者的RBC比率在法定下限(200% )以下,將會遭到業務限制(如不准推出新保單 )等處分。

昨天金管會公佈2007年度保險業資本適足率計算項目修正內容,除了未來因保險申訴案件所導致的作業風險也將納入RBC比率的計算中外,最重要的新規定則是規範保險公司未來必須定時公佈RBC比率的數字。

雖然根據保險法143條之4的規定,保險業的RBC比率最低不得低於200%,但考量到國內保險業RBC比率的計算複雜及經驗資料不足,金管會目前並未要求業者公佈RBC比率的相關數據,使得保險公司RBC比率的實際情況一直成為市場及投資人猜測及關注焦點。

不過,這種情況在明年將有所改變。根據金管會的規定,從明(2008 )年開始,業者就必須向主管機關以RBC比率200%以下、RBC比率200%至300%、RBC比率300%以上等三個比率等級方式揭露今(2007 )年的RBC比率。

而依照上市櫃保險公司揭露年報的時間表來看,明年4月份外界應該就可以看到各保險公司RBC比率的相關數據,除了年度資料外,金管會還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每年6月底向其申報RBC比率,也就是說,未來保險公司必須每半年就公佈一次RBC比率。

儘管此次只是要求保險公司公佈RBC比率等級,但金管會官員預估,對於原本RBC比率已經偏低的保險公司來說,未來透過增資強化資本結構的壓力將因此大幅增加。

RBC太低表示保險公司把太多的資金拿去投資風險資產,RBC太高則又表示保險公司持有太多自有資本,在資金運用方面效率不佳,所以並不是越高越好。那麼最新的情況是如何呢?可以看看下面這一則新聞:

資本適足率 六壽險不及格

‧聯合理財網 2009/09/01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財報中,風險資本適足率低於主管機關規定的200%的壽險公司從去年底的八家減少為六家,宏泰人壽、台銀人壽均回到安全名單,還不及格的壽險公司有台灣、遠雄、幸福、興農、國寶、國華等。

風險資本適足率關乎壽險公司業務,也是主管機關監理指標。各家壽險公司投資部門在6月底前無不繃緊神經,大舉調整投資部位,除四家財務體質偏弱的公司難以透過調整投資部位拉高,少數公司則錯過調整資產配置良機,6月底時,結算後風險資本適足率仍無法回到200%以上,公司大股東面臨沉重增資壓力。情節較嚴重的國華人壽則於8月間被金管會接管。

因應風險資本適足率低於200%,遠雄人壽上周五(28日)辦理私募增資8億元,由大股東趙藤雄旗下遠東建設、遠東國際投資、東源營造出資完成。

台壽保受到風險資本適足率低於200%消息衝擊,昨日股價表現相對疲軟,下跌0.75元,收在24.35元。

根據統計,風險資本適足率介於200%至300%的壽險公司,本國公司有國壽、新壽、富邦、台銀、宏泰、三商美邦、中華郵政等七家,以及南山、全球、友邦(原名「美國人壽」)等三家外商壽險公司。

其中,宏泰、台銀人壽都是從200%以下回升,宏泰人壽主因投資部門積極調整投資部位;全球人壽去年底仍在300%以上,現則降至200%至300%間,不過,今年底前,新股東中瑋一計劃再增資近25億元,全球人壽有機會再回升。

在看上面這一則新聞的時候,要有以下這些概念。首先,RBC變低是很常見的,尤其實在金融海嘯過後,保險公司在股票等的投資可能都有不少的損失,例如原本三百億自有資本,一百億風險資本,RBC有300%,但是股市大跌後,自家的股票跌了50%,而投資的股票也跌25%,結果變成只剩150億的自有資本和下75億的風險資本,RBC就降到200%了。所以暫時的RBC偏低還屬正常,這時候只要如新聞所提,由股東增資就可以解決了,所以增資75億,RBC就又變成300%了。

上面這個例子並不是正確的RBC實例,這只是簡化,方便大家瞭解,而且自有資本和風險資本的規範會因為市場狀況而有所變更,請看一下新聞:

保險業 股票虧損認列放寬

聯合新聞網 2008/11/28

拯救保險業,金管會27日宣布,保險業計算資本適足率(RBC)時,未實現的股票虧損可以打兩折計算。金管會表示,調整後,保險業就不用急於把處理手上的股票,也不用把股票賣出去,對於穩定股市、健全保險業財務都有一定幫助。
不過,新光人壽總經理潘柏錚認為,以該公司為例,目前帳上有1,100億餘元現金,卻不知道往哪去,業者經營壓力不小。若政府鬆綁RBC制度,壽險業會對各種投資項目更積極參與。

至於股票虧損認列降至20%,新壽是否加碼台股?潘柏錚不願回覆,僅表示保險公司的資金是長期資金,對資產配置有一定規定。

近半年來股市大跌,為了讓保險業撐過寒冬,金管會於是調整97年度保險業資本適足率計算方法,內容包括:

一、股票未實現損益認列比率由原來的50%下調到20%;國內外的ETF股票型及股票型、平衡型共同基金比照辦理。

二、保險業投資於強制轉換普通股的可轉債或債券的資金,可以算入自有資本,直到明年底為止。但是,假如保險業是互相投資,則這部分的金額就要自第一年投資起,全部從自有自本中扣掉。

也就是說,假如A與B保險業互相投資對方的債券,則A跟B公司須把跟對方買入的金額從自有資本中扣除,但假如A投資B,B又投資C,彼此投資沒有重疊,就不用扣除。金管會表示,此一規範是要避免保險公司刻意擴大、充實資產。

三、對於股票及重大事故準備金的調整適用期,延長到明年年底。

為了進一步增強保險業體質,金管會於10月30日就已發布放寬保險業發行、投資具有資本性質的債券計入自有資本限制,重大事故特別準備金列入自有資本計算,以及計算自有資本可認列股票50%,27日是進一步放寬RBC計算方法,緩和保險業的財務衝擊。

【 經濟日報/記者陳芝艷、雷盈、蔡靜紋報導/20081128】

所以從資本適足率來看,政府雖然用了這個指標來判斷保險公司財務是否有太大的風險,但是金管會在監管的時候其實是以比較寬鬆的態度,同時面臨經濟狀況比較差的環境,還會有臨時的調整,讓保險公司能夠過關。所以RBC符合標準其實不難,而如果RBC連續好幾年都不足200%,其實就是一家避免考慮的保險公司了,畢竟金管會已經明的暗的都盡力協助了,卻還達不到標準,這種保險公司就要特別留意了。例如國華就是一個例子,而最後在今年被金管會接管了。如果RBC連續三年低於200%,我就完全不會考慮向這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了。下面這一則新聞中,提到的四家保險公司,其實就是比較危險的。

問題壽險公司 恐遭接管引資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李淑慧╱台北報導】

四家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RBC)不足,金管會下最後通牒,7月底前若不完成增資,不排除接管後以公開招標引進新資金,保險公司持續營業,不會動用保險安定基金,一旦成行,這將是處理問題保險公司創新作法。

四家壽險公司淨值為負是多年老問題,過去金管會不處理,就是因為保險安定基金金額不夠。

但現在金管會定調不動用安定基金,改採公開標售,將使接管問題保險公司的可能性大為提高。

立法院財委會昨(8)日審查保險法修正案,立委關切國內保險公司經營體質,立委廖正井問,有多少保險公司資本適足率(RBC)不足?

金管會保險局長黃天牧表示,去年底資料來看,30家保險公司中有八家RBC不到法定下限200%,其中有二、三家6月底就可完成增資,符合規定,其餘有些承諾7月底會完成增資,其中四家較令人擔心,但均有提出增資計畫。

廖正井問,屆時若無法完成增資呢?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金管會會作好完整計畫,採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或作其他處理。

立委並指出,有好幾家之前增資都跳票,拖好久,這四家是否為國華人壽、國寶人壽、幸福人壽及興農人壽?陳冲未作回應,只表示網站上都有揭露。

陳冲並表示,處理增資不成的保險公司,不在乎安定基金夠不夠,若能維持營運的話,不需要這麼多錢,他說,目前壽險公司增資不是找不到錢,是部分負責人排斥增資,因一旦增資,持股可能被稀釋、或被迫交出經營權。

陳冲指出,依保險法第149條規定,可以指定經理人清理,保險公司可繼續經營,將招標看有無其他人進來增資,原經營者就不能有意見了。

立委康世儒詢問,是否開放大陸保險公司來參與問題保險公司的增資?陳冲說,此建議的雜複度較高,還要跟陸委會、經濟部商量,目前無法對外宣布。

此外,對於美國國際集團(AIG)出售南山人壽一事,陳冲表示,AIG亞洲的副總裁來台,是否會談此事他不清楚,但去年南山人壽增資400多億元,現在正是財務最好的時候。

【2009/06/09 經濟日報】

有想法沒辦法 大學生僅2成理財


(Your News記者潘姿羽綜合報導)根據本報對北部大學生理財行為調查顯示,超過9成5的大學生肯定理財的重要性,但實際理財的人卻不到2成,反映出大學生的想法和實際行為落差很大。

 調查顯示,受訪的8成7大學生每月零用錢在新台幣1萬1000元以下,而每月開銷新台幣1萬1000元以下的學生則有8成8,顯示大學生每月的收入和支出相當,是有多少就花多少的「月光族」。將近3成8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投資是因為資金不足。

 5成大學生的生活開支主要靠父母供應,4成4的人則利用打工賺取生活費。靠父母供應生活開支的受訪者中,有4成2的學生會選擇打工或家教來增加收入。儘管收入增加,但近4成的學生仍傾向將這些錢花在娛樂及購物上。

 此外,問卷結果也顯示,僅有約2成大學生從事投資理財。在這之中,近9成的人選擇以儲蓄方式理財,會買股票的大學生不到1成,其中獲利的學生僅佔3成。

 調查顯示,2成2的大學生的理財資訊來自父母。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致葦表示,儘管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因為住在家裡,金錢相關事務都有父母幫忙打點,因此覺得理財「似乎還離自己很遙遠」。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表示,大學生多認為現階段應先投資自己,理財的問題就交由父母打理。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戴妙玲認為,大學生金錢管理「量入為出」很重要,必須將每月所得扣除基本開銷與儲蓄金額後,剩下才是可以自由運用的部分。

 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方中柔也認為「儲蓄是理財的基礎」,要能忍住消費的慾望,才有餘力投資。

 本報為了解大學生理財行為,對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等北部6所學校做問卷調查,發放1200份問卷,共回收1167份有效問卷,男、女比各佔4成3及5成7。

(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

Comments:認為沒有錢就不需要理財,或是認為金錢都由家人處理就好,其實都是不好的觀念。固然家庭會有一個整體的理財,但是個人也都需要自己進行理財行為,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收入、支出都可以混在一起,而如果因為沒有錢就不打算理財,沒有記帳,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無法開源節流,那其實一樣繼續沒錢罷了。

只要生活中有一塊錢的收入或支出,就應該開始進行理財的動作,這是人人都可以進行的,而且越沒有錢,越需要理財,好好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一些收入,哪一些必要的支出,確實記帳,才能夠刪除不必要的支出,開源節流,努力把錢存下來,這樣才能從沒有錢邁向戶頭裡越來越多錢的狀態。當戶頭裡有了儲蓄,對生活才會有安全感,也才有能力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甚至進階去進行投資的行為,這些都是建築在一些最基礎的理財行為,像是記帳、儲蓄,而且這些理財甚至從國中、高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不要淪為高房價的囚犯

2009-11-19 中國時報 【張金鶚、林佑儒】

 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台灣許多人把擁有自己房屋當作一輩子的夢想,社會上常以一個人擁有的房子當作其一輩子的積蓄,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買得起房屋的人會想買更多的房子,而買不起房屋的人(像是年輕、所得較低者)也會希望買得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屋。房地產市場上就出現了買得起房屋者與買不起房屋者的賽局,在這個賽局中,大家都知道如果房價高得不合理,應選擇不買房屋讓房價自然下跌,最後大家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但現實上卻呈現房價上漲到不合理的情況,大家卻還是不斷進場買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可能出現賽局理論中的「囚犯困境」。

 什麼是「囚犯困境」呢?就是描述兩個囚犯因為證據不足,被抓到兩個不同房間審訊並分別告知他們「如果你認罪並提供證據的話,可以減刑到刑責只要一年,反之不認罪的人會被判無期徒刑」,在這個情況下,兩個人雖然都知道彼此都不認罪的話可以被無罪釋放,但是雙方也都害怕對方會提供證據,自己會被判無期徒刑。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的情況下,囚犯的理性反而會告訴他「選擇提供證據似乎比不認罪來得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囚犯困境,雙方最有利的情況是都不認罪,但是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下,最後的抉擇卻是選擇認罪。

 運用這個「囚犯困境」在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就可以充分解釋目前房價為何不合理仍不斷上漲。雖然大家都知道在房價不斷上漲,選擇目前購屋會讓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增加且買到較小不適合的房屋,但是對於買得起房屋的人而言,如果現在不買房屋,預期未來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理性想法會變成愈晚購屋會需要付更高的房價,且買到較小的房屋,還不如現在進場購屋;相對地,買不起房屋的人看到市場上這些買得起房屋的人進場購屋,造成市場房價不斷上升,心中就會害怕「如果我現在不買房屋,未來一輩子會不會都沒辦法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屋」,在這情況下這些買不起房屋的人,會不顧未來住宅支出可能占自己所得二分之一(甚至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而硬是進場購屋,在這個困境之下,很辛苦進場買房屋的人可能擔心自己未來所得無法支撐,房價又大幅下修產生泡沫,讓自己的財務狀況陷入困境,反而會從當初痛恨房價過高,轉而開始期待房價快速上漲。

 所以目前房地產市場也面臨「囚犯困境」的問題,對於買得起房屋與買不起房屋的人,明明是雙方都不認罪不進入市場購屋(房價下修)為佳,但是在不了解整個市場的局面下,雙方因為市場資訊的誤導認為雙方都認罪在房價市場高點進場買屋才是最佳。但市場資訊是對的嗎?未來房價真的會不斷上漲嗎?回頭看看台灣目前出生人口不斷減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顯示台灣人口已經達到飽和,且目前台灣房屋市場空屋率高達一五%,未來又會不斷釋出新屋的情況下,這麼多房屋空置在市場上,房價會不下修嗎?

 最後,呼籲大家不要當認罪的房屋囚犯,不要相信未來房地產市場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拿出理性拒絕當填補投資客不斷炒作下的最後一隻老鼠,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斷,大家共同合作拒買不合理價格的房屋,讓房屋市場回歸正常市場價格。拒絕當高房價的囚犯是利人利己的行為,未來房價泡沫不斷縮小後,不但可以以合理的房價來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還可以減輕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所以千萬不要短視近利變成高房價的囚犯。(張金鶚為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林佑儒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生)

Comments:房地產是影響個人與家庭理財長達二十年的重大決策,因此多點耐心等待並不為過,現階段的確是租比買還要划算。假設租金為兩萬元的房子,市價要一千兩百萬,那麼其實房東的報酬率其實才只有2%,甚至扣除稅金和相關開支,投資房地產會比定存還不如。或許豪宅和高級商辦的行情有可能只漲不跌,但是以目前的投資報酬率和房價所得比來看,一般住宅要維持現在的行情恐怕不容易,房地產的部份我會放在很後面再談,但是這一篇文章我很推薦大家閱讀和思考,所以先貼上來了。我並非完全認同這篇文章的所有論點,但是認為大家可以不要只聽建商、仲介和政府不斷的幫房市喊多,其實也有不同的想法存在市場上。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銀行省成本無摺正流行

2009-11-20 工商時報 【高佳菁/台北報導】

 在微利時代,為減省經營成本,越來越多銀行加入無摺帳戶,由於無摺帳戶都是透過網路交易,銀行端可省下很多成本,為此將省下營運成本回饋給客戶,如高利活存、跨轉、跨提與基金手續費優惠等。外銀因為實體通路問題,多數都是採無摺帳戶,不過,在匯豐、渣打與花旗等銀行相繼併購國銀,通路瞬間變多,有些就不再推無摺帳戶如花旗銀行,而匯豐銀與渣打銀則持續深耕該塊業務。

 除了外銀最早投入無摺帳戶,許多國銀也紛紛加入該行列,如台新銀、中信銀、兆豐銀、富邦銀與遠銀等。

 銀行業者會相繼投入網銀或無摺帳戶,主要的著眼點則是人力成本,因目前銀行最貴的成本就是人力,偏偏一般民眾到臨櫃交易,主要的項目都是以免手續費為主,如個人與公司的存、提款及繳地價稅、燃料費、水電費等。

 以中信銀為例,平均1分鐘臨櫃人力成本約25元,民眾只要到臨櫃進行提款,行員要將客戶的資料登錄電腦、核對印鑑、點鈔等,這些基本的作業時間約2分鐘,也就是成本要50元。

 匯豐銀亦指出,無摺帳戶對客戶來說可簡化複雜的上銀行流程,同時也可使銀行營運更透明、更有效率,為此,銀行也將省下來的營運成本回饋給客戶,包括提供高於市場平均值的台幣及美元的高利活存、持續低手續費的基金申購服務、加開帳戶及線上保險服務。

 而台新銀則是看準「宅經濟」有3千億元的市場規模,加上網路又可大幅減少營運成本,為此,台新銀針對20歲以上,有理財需求的年輕族群,祭出「i-Rainbow」服務,並附帶活存利率加碼、基金手續費優惠、跨轉優惠及每月生活優惠券等實際回饋,讓客戶可透過自動化通路與銀行往來,取得優惠又完善的金融服務。

Comments:其實我是很推薦辦這種無褶帳戶的,因為有很多優惠,又有很多事情不必跑銀行,在網路上就可以自己處理,省時又省事。當然,網路銀行的問題就是安全,這部份自己做好把關,其實是不需要太擔心的,畢竟網路銀行也用了快十年了,並沒有什麼問題。而要小心的是,有些銀行的無褶帳戶雖然有很多優惠,但是要去臨櫃辦事反而收手續費,甚至存個款都要收50元手續費,所以這部份開戶前要問清楚。目前我只留下永豐銀行和HSBC Direct的無褶銀行,而這兩家各有優缺點,大家可以多比較,PTT有Bank_Service板,有不少相關的討論。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自學買保險的兩本好書推薦

作者:劉鳳和
出版社:文經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6635854
裝訂:平裝



作者:邱正弘
出版社:稚軒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1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363120
裝訂:平裝

雖然推薦了兩本,但是第一本我會給五顆星的評價,第二本則只有三顆星。劉鳳和先生其實還有一本「聰明買保險」,但是因為出版了三四年,內容和現在的狀況以有些許出入,所以大家可以去書局或是圖書館找來翻翻看即可。同樣的,這兩本書加起來也不到五百,而如果買錯保險,付出的慘痛代價可能是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花點小錢買書,自學保險常識是很值得的投資。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的保險市場(一):台灣保險到底貴不貴?

我們先來看看以下 這一則新聞,可以瞭解保費有哪些因素所影響的。

台灣保費 為何較貴? 境外保單條件不同 壽險業籲購買前要三思

明年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可能往上調整,這對保戶而言真是個好消息,保費終於可以便宜一點點了。不過,相較於境外保單(地下保單),台灣的保費仍然比較貴,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相同的條件下,台灣的保費到底比境外保單貴了多少,有一種說法是貴了足足一倍,相當驚人。不過,壽險業者表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境外保單的保險條件,絕不可能與台灣的保單一模一樣,很難直接相比。

不可諱言,儘管主管機關不斷強調境外保單不合法,保戶購買後沒有保障,但境外保單在台灣仍然有市場,主要的原因,就是境外保單比較便宜。

既然這樣,直接去買境外保單會不會划算些?壽險公會指出,國人如果要購買境外保單,首先,英文要很好,必須自己看的懂英文的保單條款;其次,要夠有錢,一旦有理賠紛爭,必須要請律師隔海打官司;第三,要有足夠的運氣,確保外國的保險公司不會倒,因為一旦投保的公司倒閉,台灣主管機關不會提供任何保障。因此,如果要購買境外保單,還是要三思。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表示,台灣的保費會比國外貴,必須從保費的組成三要素來檢討,也就是利率、死亡率與費率。

以利率來講,台灣壽險保單的責任準備金提存方式是採取固定利率提存,在利率回升時,會出現準備金提存過多的情況,保險公司因為要提存很多準備金,保費自然收得比較貴。現在低利率時代,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也低,保險公司的準備金負擔都很重。

以死亡率來講,目前壽險公司計算保費時所依據的是第四回合生命表。由於第四回合生命表是由壽險公會製作,是不是會太保守?還有待研究。

以費用率來講,保險公司大都給業務員首年度高佣金的策略,也影響了保費的結構。

保發中心表示,財政部正在研議定額免稅的措施,也讓業者憂心忡忡。業者擔心,國內保單的競爭力,是不是會愈來愈差?保發中心正在檢討責任準備金的提存方式,希望從「利率」的角度先做起,看看能不能讓台灣的保費能夠便宜一點。

壽險公會則表示,第四回合生命表是依據過去壽險業的死亡經驗率所制訂而成,是一個公正客觀的參考依據,絕對不會偏袒保險公司而訂得太保守。

【2005-07-21/經濟日報/B4版/保險人生】

首先利率的部份,其實是很複雜的,但是可以簡單這樣假設(簡化當然表示會失真,只是為了概念的傳達方便)。有一家保險公司跟保戶收取了保費,那些錢會拿去做投資等運用,因此會有報酬(無論正負),而其實那些報酬最後還是會回歸到保戶的理賠資金,所以在計算保費的時候,就要估計到資金運用的可能報酬率,而這個報酬率通常用預定利率來計算,而預定利率大多跟著市場利率走。那麼假設同樣是一百萬的壽險,在1%的利率下和10%的利率下,哪種狀況保險公司應該收比較多錢呢?當然是1%的利率下要收比較多保費,因為如果市場利率是10%,收了保費拿去定存每年都有10%的報酬了,所以保戶根本不必繳那麼多保費。所以保費和利率是成反比的關係,可以看下面這一則新聞:

利率愈低 保費愈貴

【經濟日報╱記者 李淑慧】

全球金融風暴席捲下,各國中央銀行大規模降息,希望減緩經濟衰退情況。不論歐洲的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或亞洲的中國大陸、日本和台灣中央銀行都不例外,全世界似乎展開一場降息競賽。

降息的目的是為了刺激經濟景氣,但對想購買保險的保戶來講,不是太好的事情。主要是因為保險費和利率是呈現反向的關係,利率愈低,保險費就愈貴;利率愈高,保險費就會愈便宜。

如果中央銀行持續不斷降息,讓市場利率愈來愈低,可以想見,保費將愈來愈貴。這樣下去的話,想要投保的民眾,必須付出更多成本。

為什麼利率和保費會出現反向關係?這就要看保險公司是怎麼計算保費。簡單來說,保險公司收進保費,加以運用之後,會有一筆投資報酬,應該要支付利息給保戶。但保險公司並不是採逐年給利息的方式,而是在收取保費的當下,先把利息折算回來,給保戶一定的保費折扣。

所以,如果假設未來利息是很高的,折算回來,現在保險公司當然可以少收一點保費,保費就是比較便宜;但如果未來利息是很低的,折算回來,保費的折扣就不多了,保費就會比較貴。

這個未來利息的概念,保險公司稱之為「預定利率」。一般來講,保險公司會以銷售保單當時的外在市場利率做為參考,作為保單的預定利率。

目前市面上的保單預定利率,大概都在2.25%到3.25%。如果央行降息,市場利率跟著調降,接下來,保險公司也會調降預定利率,例如降到2%至3%。

利率對保費的影響很大,尤其年期愈久的保單,所受的影響愈大。七年前,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約6%,但現在只剩下3%。也就是,民眾現在買一模一樣的壽險保單,要付的保費可能是以前的兩倍以上。例如原本每年繳費1萬元,如果現在才買,每年繳費要2萬元。

因為利率對保險費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所以民眾在購買保單的時候,最好判斷未來利率走勢。如果判斷長期趨勢利率會不斷往下走,表示未來的保單只會愈來愈貴,保戶就最好趁現在利率還沒走低之前,趕快先買相對較便宜的保單。

【經濟日報/2008-12-16】

可是問題來了,一:保費有因為利率調升而降低過嗎?很遺憾的,沒看過,所以保險公司是否永遠只利用利率調降而調升保費,但是卻不曾在利率調升的時候調降保費?二:利率對保費的影響有多大?請繼續看看下面這一則新聞:

保單利率調降? 明年投保可能貴2成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明年壽險保費可能又要調高。金管會保險局要求保發中心檢討,6到10年期傳統壽險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保發中心建議「調降2碼」。壽險公司指出,若保單預定利率比照責準金利率也降2碼,代表明年保費可能比現在要貴至少20%。

國際間利率已經有反彈向上趨勢,澳洲已經升息兩次。為避免保費太貴,降低民眾購買保單意願,壽險業非常不希望「傳統型保單利率再次降低」。壽險公會表態將爭取「明年初不要調降保單利率」,免得各公司賣不了保單。

保發中心指出,目前台灣傳統壽險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提存標準,是依據10年公債殖利率公式計算,但這項利率近期再創新低,按照這麼低的殖利率標準,明年台、外幣傳統壽險保單責準金利率,非下修不可。

壽險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會帶動保單預定利率下降,保單預定利率越低、保費就越高;預定利率每降1碼(0.25個百分點),視保單年期不同,保費最多會漲20%到25%。

由於保發中心建議調降2碼,目前6到10年期保單預定利率為2%,調降2碼後,利率掉到1.5%左右。

明年起保單預定利率若要調整,只會調整10年期以下保單,包括6年期、10年期或躉繳型保單等等,15至20年期保單費率,應不受影響。

壽險公會已經表態,不贊成明年再調降保單利率,若真的要調降,代表明年起的新保單,保費可能往上漲20到25%左右。

【2009/11/11 聯合報】

利率一碼 = 0.25%,也就是0.5%的利率調降可以漲保費兩成,那麼利率調漲2.5%保費就要降到零了?(台灣的歷史利率可以參考回顧台灣歷史利率一文,十年內就有從1%的利率上漲到2.7%的紀錄)當然不可能。只是這種利率和保費之間的關係,其實似乎變成保險公司變相不斷調漲保費的一個機制。而我個人覺得不合理,因為利率的調降和保費的上漲差距太大,不符比例,而且為何利率調降時保險公司總是儘快調漲保費,但是利率調升的時候卻沒調降過保費呢?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死亡率的部份。同樣的,我們也先看看新聞:

生命表翻修 壽險保費更便宜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蔡靜紋/台北報導】
國人死亡率不斷下降,為了反映實際狀況,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擬編制「新生命表」,取代壽險業普遍使用的「第四回合生命表」,壽險保費可望因此下降。

保發中心指出,新生命表最快今年推出,但長期而言,則計畫推動「動態生命表」。保險公司對於已經購買保單的舊保戶,在計算每年保費時,都要考慮到死亡率下降的因素,以降低保費的方式回饋給保戶。

到底新生命表會比現有的生命表降幾成?保發中心說,目前尚在規劃,無法確定。理論上,按照新生命表設計保單,保費會比較現在的保單更便宜。

死亡率是影響保費高低的三大因素之一,死亡率愈高、保費愈貴;死亡率愈低,保費愈便宜。

壽險業以過去保戶的死亡經驗率,來制定「生命表」,並依此來計算保費。

生命表會不定期更新,目前業界普遍採用的是「第四回合生命表」,從93年實施至今已經進入第五年。在此之前,第三回合生命表也用了很多年。

不久前,金管會發函給壽險公會,96年度業界分配死差紅利的實際經驗死亡率,男性以第三回合生命表的死亡率64.8%來計算;女性以47.5%來計算。

從數字來看,第三回合生命表和實際死亡率有非常大的落差。男性死亡率只剩下原先估計的六成多,女性更只剩下四成多。

第三回合生命表早已過時,即使是第四回合生命表,也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

業者表示,目前制定新保單死亡率時,會把生命表拿來打折計算。例如不分紅保單大約打九折、投資型保單大概打八折。

由於實際死亡率比保險公司當初預期的死亡率低,若反映在保費上,保費應該下降才對。

保發中心表示,壽險業長期而言應該建立「動態生命表」。一張保單年前有三、四十年,保險公司在銷售保單時,就決定了未來的死亡率多寡。

但事實上,死亡率愈來愈低,保險公司必須要逐年來調整保費,讓已經購買保單的保戶,也可以因為死亡率下降而享受到保費下降的好處。

【2008/01/09 經濟日報】

很遺憾的,這是將近兩年前的新聞了,而現在新生命表還沒出現。其實已經有第九回的生命表(民國88-90年)了,但是甚至還有壽險還在使用第三回生命表(民國74年)!而這之間的各年齡層死亡率相差很多,所以用錯生命表其實就會造成保險公司過度收取保費的情況,況且主管單位並沒有強制規定保險公司使用那一回的生命表,而保險公司卻不願使用較新的生命表,而沿用舊的生命表以收取較高的保費,這是個人覺得不合理的地方。

而最後關於保險公司與保險業務員本身所要賺取的費用,以後會再發文討論,同樣也有不合理的情況。而網路上我也找到一篇文章在討論台灣和美國的保費基礎差異的比較,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原文有圖,但是我是搜尋到文章,所以沒有圖可以附上,但是圖說都寫得很清楚,所以應該對閱讀影響不大。

台美保費基礎差異比較

文笙國際財務管理顧問公司 資深顧問 陳修詩 2006-03-10

近二年來,投資型保單成了壽險業的金雞母。根據壽險公會統計,2003 年投資型保單總保費收入達 867 億元,佔總保費收入 7.7%,2005 年上半年,投資型保險保費收入為 768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32 億元,其中投資型壽險為 740 億元,佔新契約總保費的 27.73%,投資型年金為 27 億元規模,佔 1.04%,尤其 2006 年 1月 1 日實施「最低稅負制」,許多高額保單搶在 2005 年底之前積極推銷,因此,可能讓投資型保單總保費收入更高。

根據壽險公會所公佈的數據來看,雖然國人投保率已經高達 166%,表示平均每人都有 1.6 張保單。但是公會統計,93 年度只有 57%的死者家屬獲得壽險理賠金且平均理賠金額只有 66.4 萬元。顯示民眾投保仍側重在儲蓄型的保險商品,保障型保險商品的投保率或保額卻是偏低的。

由於近年國內投資收益率偏低,想要找長期能有 3%年報酬率的工具愈來愈困難。根據保險局統計,2005 年 1-10 月我國保險業投資國內比重平均為 72%,國內市場 2.3-2.5%左右;海外投資比重為 28%,平均報酬率則在 5%以上。國內投資總額是海外投資的 2.5 倍,但報酬率卻只達海外投資的 50%左右。不過壽險業者表示,台灣去年升息速度遠不及美國,以國內外利差多寡為計算基準的避險費用,也跟著持續大增,業者指出,去年避險成本由年初的 180 個基本點(約 1.8%)左右,一路飆漲,年底時已接近 300 個基本點(約 3%)。 以壽險公司國外投資淨報酬率 5%為例,在扣除避險成本後,實際收益率僅剩下 2%至 3%。 由於近幾年台灣純壽險市場因保單報酬率太低而處於慘淡經營,使得許多國外私人銀行或經紀人引進國外保單,政府雖三令五申嚴禁業務員銷售非經主管機關核准的保單,許多團隊仍打著國外保費為國內保單的 1/2 到 1/3 來號召,使得這股熱潮並未因此消退,甚至國內金控透過各種模式悄悄介入這塊市場,估計台灣每年至少 1 億美元保費金額流入國際保單市場。本文將透過壽險保費的三大要素,即預定死亡率、預定利率與預定費用率,來探討美國與台灣壽險保費基礎的差異性。

(一) 保單預定利率

當保險公司收取保戶的保費後,在被保險人尚未發生保險事故領取保險金之前,保險公司等於可以免費使用該保險金,並可做最有利的投資運用,將可獲得一定的收益,因而保險公司照理應支付利息給保戶,所以在向保戶收取保費之初就有一定的折扣,用來折扣的利率就是預定利率。同一險種,預定利率越高,保費就越低,也就是預定利率估得越高,保證要給保戶的利息就越多,相對的計算出來的保費就越便宜,因此預定利率與保費便呈現反向的關係。預定利率與保費的關係約為:預定利率差 1%,保費調整 8%~15%。

保險公司依規定,保單預定利率不得高於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金管會與壽險公會會參考過去半年以及過去一年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平均水準,再乘以一個係數(約 0.7 或 0.8)來決定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雖然壽險公司仍可衡量自己的資金運用能力以及市場的利率環境,來決定這項保證利息,但萬一事前高估了,便要自己吸收損失。

圖一為美國與台灣殖利率曲線圖,目前美國公債殖利率無論短天期或是長天期皆高達 4.5%,為台灣公債殖利率兩倍以上。假設保險公司在 30 年後應支付保戶一元,則在預定利率 2.5%及 4.5%下,保戶應繳之保費分別為 0.477 與 0.267 元,兩者相差 1.787 倍。難怪市場不斷以國外保單便宜為訴求。

(二) 預定死亡率

預定死亡率為計算將來要支付死亡保險金的保費基礎。壽險公會會依據壽險業全體被保險人在一定期間內的死亡機率編算的經驗生命表,以作為壽險費率參考表。由生命表可以得知每一年齡的死亡率,這種計算保費用的死亡率稱為預定死亡率。

91 年 12 月 30 日財政部為推動人身保險商品費率自由化,除已核定採用由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編制完成之「台灣壽險業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外,並同意人身保險業自 92 年 1 月 1 日起新銷售之人壽保險單,可以自行決定計算保險費率的生命表,但計提責任準備金的生命表應以「台灣壽險業第三回經驗生命表」為基礎,自 93 年 1 月 1 日起計提責任準備金的生命表則改以「台灣壽險業第四回經驗生命表」為基礎。

財政部公布實施的「第四回經驗生命表」,觀察期間則為民國八十四年保單週年日到民國 88 年保單週年日。隨著台灣地區人口死亡率持續下降及壽險業核保技術的提昇,第四回經驗生命表更能實際表現國人的壽命長度。第四回經驗生命表的死亡率與第三回經驗生命表(1989TSO)的差距,整體而言,男性死亡率約降為原第三回經驗生命表的 70%~80%,女性死亡率約降低 50%~60%之間。若以第四回經驗生命表計算保險費,在預定利率 2.5%的水準下,男性 20 年期定期險的保險費,便比第三回經驗生命表所計算出來的便宜 15%,女性則便宜 40%;若為 20 年繳費的終身險,則男性可便宜 3%,女性便宜 8%;但若養老險則費率相差不到 1%

原先採用第三回生命表的費率雖然保費比較貴,但由於目前各保單都有死差分紅,所以即使多繳了保費,保險公司也會將死差益退回給保戶。未來採用第四回生命表之後,可以預見的是,保費會因為死亡率的降低而減少。雖然第三回生命表的 保費減去死差分紅,大約等於第四回生命表所計算出來的保費費率,保戶在一加一減之間改變並不大。不過「多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保險公司與保戶都寧可選擇保費較便宜的商品買賣。

美國壽險市場於 2001 年亦重新編制新經驗生命表,原本採用的是Commissioners 1980 Standard Ordinary Mortality Table。自 2002 年起,保險公司可以選擇用最新生命表來設計產品。 圖 2 及圖 3 為美國與台灣生命表圖。台灣男性死亡率比美國男性平均高出 20%至40%,而女性分為兩個區塊,台灣女性於 67 歲前死亡率比美國女性低,67 歲後則比美國女性高,相差皆為 0%至 15%。因此,以預定死亡率觀點來看,台灣男性若購買美國保單將會比女性得到更大效益

(三)預定附加費用率

指公司之行政費用,包括製作保單的成本、員工薪水、各項服務、業務員佣金 、獎金 …等而從保戶每次繳交保險費中扣除的比率。保險費扣除附加費用率後,才為真正用於壽險理賠的成本。依現行傳統型商品的死亡保險為例,其繳費二十年期的附加費用率不可高於總保費 31%,即表示保險公司定價若以總保費 20%為附加費用率,保險公司每年可利用總保費 20%支付保單相關費用,包括保單發單費用、保全契變費用、佣金費用、行政費用…..等。

過去消費者買傳統壽險,大概從來不知道自己所繳的保費當中,有多少是壽險公司的「費用率」。隨著投資型保單的開放與費率揭露趨勢,保險公司之預定附加 費用率皆會採個別商品揭露最高與最低之費用率。到底壽險保單的費用率收多 少?若與傳統壽險保單相比較,投資型保單所收取的費用率較低,因為傳統壽險保單的費用率,可能一收就是 20 年,但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率,最多收 6 年。假設購買一張「傳統型終身壽險」,繳費期間為 20 年,目前大部分壽險公司的做法,都是會收滿 20 年的費用率。假設每一年費用率是所繳保費的 18%,20 年下來,保戶所繳費用率,就是全部保費的 360%。 但如果是買一張具「終身壽險」性質的投資型保單,大多數壽險公司會在購買的第一年,收取最多的保單費用率,例如繳交保費的 80 到 90%,但從第二年起就降為 20%左右,因此,六年下來,大概收總保費 150%左右。 換句話說,傳統壽險收取的保單費用率遠高於投資型保單,但因為傳統壽險不用揭露費用率,因此,消費糾紛反而少。

年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總計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140%
60% 12% 12% 10% 10% 6% 6%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55%

不同壽險市場對費用的收取會有所差異。表 1 為美國與台灣代表公司萬能壽險的附加費用率表。假設為 20 年繳,雖然美國代表公司整體附加費用率 140%,似乎低於國內代表公司 155%,但是美國公司另有前 6 年每千元保額費用的名目。此外,保單後續年度的管理費亦會影響費用結構。因此,是否美國保險整體費用率低於台灣,仍可進一步探討。

從上可知,無論利率環境或是整體死亡率,台灣在計算保費基礎上皆不如美國,也造就保費上的差異,有人稱這是制度上的落差或是存在制度上的套利。當然無風險的套利必須建立在兩者制度上的健全,並要考慮相關成本,例如語言或是將來理賠可能要透入的時間與心力。是否保費的差異足以彌補距離的不確定性或潛在風險,則因人而異。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保險策略(一):保險的雙十原則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我到底應該花多少錢在保險上面?又應該購買多少的保障?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對於每個人應該有多少保障,又有多少的資金能夠投入在保險,並沒有辦法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去做計算的。例如兩個同樣五萬月薪的人,但是一個要養全家六口,一個則是只要養活自己就好,那麼能夠運用的資金就會有很大的差距,同樣的,負擔的責任所對應的保障需求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保險規劃的困難就在這裡。

以上面這個例子來看,是不是要養全家六口的人其實需要很多的保障?因為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可是肩負著六個人的生活支出!但是他卻很有可能需要把大多數的收入拿去作為家庭的生活支出,而沒有足夠的保險預算。

由於狀況太多,規劃又有難度,況且量身訂製的保險規劃,又總是會讓人懷疑是否是業務為了賺取更多的佣金而增列不必要的保險和過高的保額,因此就逐漸產生了所謂的雙十原則,也就是壽險的保障額度至少為年收入的十倍,以及年繳保費不超過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然而我們如果Google一下,會發現:

約有8,270,000項符合雙十理論的查詢結果
約有7,990,000項符合雙十原則的查詢結果
約有358,000項符合雙十定律的查詢結果

但是如果用10-10、double ten...等關鍵字,卻又找不到任何資料,所以所謂的雙十似乎只有華人世界在談? 而這種理論、原則、定律,到底有沒有根據?

A popular approach to buying insurance is based on income replacement. In this approach, a formula of between five and ten times your annual salary is often used to calculate how much coverage you need.

這是第一個十,也就是壽險保額大約是五到十倍的年薪所得,那麼另一個十呢?其實真的找不到比較有公信力的資料,所以只好引述一下國外保險論壇的投票

41.67%的投票支持率認為收入花在保險的合理比率為2%,25%的支持率認為是5%,而雙十的10%收入花在保險的支持率只有8.33%。當然,這個投票是很沒有公信力的,只是真的找不到雙十的理論根據或任何支持論述?畢竟這種保險業不斷談論和使用在規劃上的「原則」,不應該只是約定俗成、毫無根據的,如果雙十OK,為什麼雙五就不行呢?保額是五倍年所得,保費佔收入5%,就不好嗎?還是其實沒什麼道理,但是雙十可以提供業務以及保險公司更高的收入,所以深受讚賞,也樂於推廣?

如果我們看看美國勞工部的統計資料(按照年齡按照收入),其實會發現他們花在汽車保險大約有2.2%的年收入,健康保險大約是3.1%左右,而且會隨年齡逐漸增加。而每人每年的保險與退休金提撥則大約為10.8%,其中壽險支出大約為0.6%的年收入,退休金和社會保險則佔了10.1%。而房屋保險由於和維護費用合計為2.3%,沒有細目,所以無法得知到底有多少是保險的部份。所以其實按照這份統計資料,其實美國人花在保險的支出佔年收入大約為6%左右而已。

截至發文為止,其實我還是沒有任何支持雙十原則的證據,因此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僅供參考的原則,甚至建議大家不要把這個當真,如果真的要規劃自己的保險,還是根據自己的狀況去做評估和規劃,而不是偷懶去用一個不知道怎麼冒出來的原則,甚至還被稱為定律,這其實很可笑。

而如果真的要我說一個數值,我會認為衣食無缺,資金充裕的人要按照雙十原則也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是新鮮人,或許雙六原則就已經足夠了,也就是先規劃六倍年收入的壽險保額(例如22K族群,年收入大約26.4萬,六倍大約是158.4萬壽險保額。),而包括車險、醫療險、壽險、防癌險等所有的保險支出則不要超過22000的6%,也就是一年所有的保險支出上限為15840元。而假設有1.5月的年終,也打算考慮進去,則保額則變成178.2萬,保費支出上限為17820元。

同樣的,這些計算都是僅供參考,任何保險規劃都建議不要假手他人,也不要去附和任何公式,而應該自己評估自己的所有需求。

而不管雙十或是雙六,其實其中一個「十」或「六」指的就是壽險的保額,因此下面就來談談壽險。而建議大家可以先前往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的保障需求分析網頁去做一下分析,會更清楚瞭解自己需要多少壽險。

低收入戶家庭支出概況


(一)家庭消費支出:低收入戶家庭平均每戶每月實際消費支出約為2.4萬元,惟每月消費支出低於2萬元之家庭占43.03%。

(二)家庭消費支出結構:低收入戶家庭平均每戶每月實際消費支出以飲食費占44.74%最高,房租、教育費、保健及醫療費支出合占39.73%,收入愈低者飲食、保健及醫療費所占比重愈高。

這種狀況在美國也有相似的趨勢,如果只看保健支出,則收入月低的人保健支出佔收入的比例越高:


並不是收入低的人比較會吃或是比較會生病,而是這些支出不管收入高低都無法避免,因為只要活著,就一定會有這些支出,而且也很難降低需求,尤其是醫療費用,或許可以吃得差一點,但是醫療就沒有什麼等級區別了。不過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其實人類在食物的其實是逐漸遞減的,以下也是美國的資料「Percent of Income Spent on Food in the U.S.」:


存款的試算工具

其實提供試算工具的銀行或網站很多,不過其實大多數人都只需要最簡單的就可以了,因此在簡單和穩定的要求下,我首推yam天空理財的存款試算工具,一共有三種:零存整付、整存整付、存本取息。以下則是這三種試算工具的截圖:
而如果是退休生活支出的試算,則建議使用遠東商銀的退休規劃試算,以下就是一個例子,設定25歲男子如果未來通膨2.5%,存款利率也是2.5%,預計還完學貸後,30歲開始存退休金,65歲退休,預估壽命為80歲(餘命15年),希望退休後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品質,所以生活費大約15000,目前還沒有任何存款,計算如下:
依照條件,退休時跟現在15000相同的購買力,已經要40276了,因此到時候總共要存到725萬左右,也就是現在大約270萬。而如果從現在開始存,每個月應該存8745元,拖到30歲才存則每個月要存10730。那如果預期報酬率的地方改成6%(使用股票或基金獲得的高報酬或是存款利率的提高),會變怎樣呢?馬上變成從現在開始存,每個月應該存2942元,拖到30歲才存則每個月要存4086,所以差距非常大。大家可以自行更改條件,去計算各種可能的情節,會更瞭解應該怎麼規劃退休基金的儲蓄。

那麼,如果想知道每個月存一萬元,存滿30年會有多少錢呢?假設利率為1.5%,那麼可以利用零存整付來試算: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行庫房貸利率 升了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2009/11/02


房貸戶注意了,本周開始,大型行庫指數型房貸利率將陸續調升,幅度最少在0.1個百分點左右,長達半年的房貸利率低點將觸底反彈。行庫房貸主管坦言,利率最低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新貸戶的利率將只升不降。

占房貸總額約九成的指數型房貸利率,是以銀行指標利率加上各銀行的加碼點數組成,以華銀為例,指標利率是參考台銀、土銀、合庫、一銀、彰銀及華銀等六家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固定利率之平均利率。

上月初各大行庫定存利率「降機動、升固定」,其中包含台銀、三商銀等,房貸指標利率將會跟著固定利率調升,其中台銀的月調基準日是每月21日,上月已經反映完畢,調升0.139個百分點,以輕鬆貸專案為例,前半年利率升到1.639%。其他行庫月調的房貸戶利率將從本周起開始調升,前半年1.5%的低利將不復見。

去年央行通令各銀行受理民眾房貸利率從季調改月調,當時部分民眾認為央行會持續降息,因此轉進月調,但現在則會提早迎接利率調升後的利息負擔。

在七大行庫中,台企銀將在本周率先調整,華銀、彰銀和土銀則在下周跟進,行庫主管表示,上月初各大行庫機動利率調升幅度大約在0.1到0.18個百分點。若是以台銀為例,貸款500萬元,20年期,每年約多繳3,660元。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存款常用資訊

  • Yahoo奇摩理財的定存一年利率:整理了全國主要數十家銀行的利率,可以一眼就看出哪些銀行利率很高,哪些銀行利率很低,或是哪個利率是目前的主流。我不建議為了一次的利率比較高,就因此而去開戶並且把資金搬過去,其實只要不低於主流就好了。
  • Yahoo奇摩理財的活期儲蓄利率
  • 台灣銀行存款牌告利率,包含歷史資料查詢。台灣銀行的利率算是官方利率,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而我個人其實也很推薦台灣銀行,可以把黃金存摺、基金、股票、信用卡、水電瓦斯和電話轉帳繳費等所有理財行為都用這個帳戶完成,包括外匯也都可以。
  • 郵局存款利率,應該大多數人都有郵局帳戶吧!不管是工作需要、從小的習慣,或是ATM密集的程度,其實郵局都是許多人的主要帳戶。
  • 央行五大銀行平均存款利率:五大指的是台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及台灣土地銀行,很多房貸或是跟利率有相關的事務都是以五大銀行平均利率來做計算的。
  • 央行的個別金融機構牌告存放款利率:其實跟Yahoo那個一樣,只是更完整,資訊也比較正確,還有分本土、外商銀行以及新舊銀行。
  • 定期存款解約,利息的計算

定存和定儲的區別:
一、時間區別:定存可以有1,3,6,9,12,24,36月等期別,定儲則至少一年,有一年、兩年、三年。
二、單利和複利:定存只有單利計息,定儲則多為複利計息。
三、定儲又可分為零存整付(按月存錢、複利計息、到期提領本息)、自由零存整付(存錢不定期不定額、複利計息、到期提領本息)、整存整付(單次存錢、複利計息、到期提領本息)、存本取息(單次存錢、單利計息、可按月領息)。
四、身份的區別:一般民眾可以選擇定存和定儲,但是公司行號只能定存。
五、利息:定儲較定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