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有想法沒辦法 大學生僅2成理財


(Your News記者潘姿羽綜合報導)根據本報對北部大學生理財行為調查顯示,超過9成5的大學生肯定理財的重要性,但實際理財的人卻不到2成,反映出大學生的想法和實際行為落差很大。

 調查顯示,受訪的8成7大學生每月零用錢在新台幣1萬1000元以下,而每月開銷新台幣1萬1000元以下的學生則有8成8,顯示大學生每月的收入和支出相當,是有多少就花多少的「月光族」。將近3成8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投資是因為資金不足。

 5成大學生的生活開支主要靠父母供應,4成4的人則利用打工賺取生活費。靠父母供應生活開支的受訪者中,有4成2的學生會選擇打工或家教來增加收入。儘管收入增加,但近4成的學生仍傾向將這些錢花在娛樂及購物上。

 此外,問卷結果也顯示,僅有約2成大學生從事投資理財。在這之中,近9成的人選擇以儲蓄方式理財,會買股票的大學生不到1成,其中獲利的學生僅佔3成。

 調查顯示,2成2的大學生的理財資訊來自父母。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致葦表示,儘管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因為住在家裡,金錢相關事務都有父母幫忙打點,因此覺得理財「似乎還離自己很遙遠」。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表示,大學生多認為現階段應先投資自己,理財的問題就交由父母打理。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戴妙玲認為,大學生金錢管理「量入為出」很重要,必須將每月所得扣除基本開銷與儲蓄金額後,剩下才是可以自由運用的部分。

 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方中柔也認為「儲蓄是理財的基礎」,要能忍住消費的慾望,才有餘力投資。

 本報為了解大學生理財行為,對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等北部6所學校做問卷調查,發放1200份問卷,共回收1167份有效問卷,男、女比各佔4成3及5成7。

(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

Comments:認為沒有錢就不需要理財,或是認為金錢都由家人處理就好,其實都是不好的觀念。固然家庭會有一個整體的理財,但是個人也都需要自己進行理財行為,畢竟並不是所有的收入、支出都可以混在一起,而如果因為沒有錢就不打算理財,沒有記帳,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無法開源節流,那其實一樣繼續沒錢罷了。

只要生活中有一塊錢的收入或支出,就應該開始進行理財的動作,這是人人都可以進行的,而且越沒有錢,越需要理財,好好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一些收入,哪一些必要的支出,確實記帳,才能夠刪除不必要的支出,開源節流,努力把錢存下來,這樣才能從沒有錢邁向戶頭裡越來越多錢的狀態。當戶頭裡有了儲蓄,對生活才會有安全感,也才有能力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甚至進階去進行投資的行為,這些都是建築在一些最基礎的理財行為,像是記帳、儲蓄,而且這些理財甚至從國中、高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