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消失中的台灣人 人口危機該如何因應?
今周刊 2010/02/27
文/李建興
台灣創下全球最低的出生率,成為全世界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當多數人還認為這只是一場不須著急的慢性病時,人口風暴卻早已襲擊各個相關產業,影響消費力、國力,甚至你我的未來。少子化的台灣,正面臨一場世紀大海嘯,你,警覺到了嗎?
這是一起真實的案例,場景是北部的一家婦產科診所。在熱鬧的大街上,這家五層樓高的醫院,卻有著說不出的寂涼,老舊的招牌忽明忽暗、字跡斑駁,讓人難以辨認診所的名稱。事實上,這家婦產科早已名存實亡,室內的手術燈不點,手術袍丟在一邊,很難想像,這位高姓醫師開門營業,只是為了保有醫師開業證明,更令人訝異的是,高醫師早已改行當「驗屍員」了。
今年六十歲的高醫師,在十幾二十年前,是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極盛時期,診所一個月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但隨著國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落千丈,一九九五年,高醫師偶然發現領有醫生執照從業人員,其實有資格擔任驗屍員,替意外或病死家中的往生者開立死亡證明,以利家屬辦理後事。因緣際會下,他開始利用閒暇之際兼職當驗屍員,沒想到隨著婦產科門診人數驟降,高醫師越來越有閒從事副業,幾年下來,副業變主業,高醫師從一位迎接新生兒的婦產科醫師,變成看驗屍體的驗屍員。
警訊1/新生兒驟減,婦產科醫師變驗屍員
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對高醫師來說是何其大的轉變,現在無論多晚多遠,只要case一到,就得隨call隨到,忍著屍臭味工作。目前他的診所一天看不到三個病人,但卻曾有一個月開立三百多張死亡證明的紀錄,若以每張收費兩千五百元計算,月收入竟可高達七、八十萬元。雖然許多親友都對堂堂一位醫師淪為驗屍員無法接受,但高醫師卻不以為然地說:「時勢所逼,有什麼辦法?更何況當婦產科醫生,全天待命,開一個診所,得請九位護士,一個月固定開銷三、四十萬元,像我這樣,收入比接生好多了!」
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少子化引來的「人口風暴」,高醫師的故事並非特例,在台灣不同領域,卻上演著類似的劇情。
警訊2/少子化衝擊校園,教授變成行李員
對於今年三十六歲,曾經是大學講師的洪老師來說,近半年來,可說是畢生最難熬的寒冬,畢竟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了,他仍然無法接受自己已經「失業了!」因此,他選擇封閉自己,也謝絕親友的詢問與關心,空洞的眼神掩飾不了無奈的心情:「萬萬沒想到,我居然也會有這麼一天!」
回想過去在大學任教期間,因為少子化,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而使得教職員成天處於失業的恐懼中,甚至為了巴結學生,他還曾經親自在開學之際到車站幫新生扛行李……,老師為了保住飯碗,幫學生扛行李,在一般人眼中,真是匪夷所思!這些記憶,讓人不堪回首,他不曉得失業對自己而言,到底是一種解脫還是懲罰。幾年下來,那股作育英才的熱忱全被磨光了,洪老師想起二○○五年時,數百位流浪教師上街頭抗議,他還冷眼旁觀,認為少子化只對基層的國小老師有影響,萬萬沒想到,這股浪潮來得這麼快,曾幾何時自己也變成「流浪教授」了!
○六年洪老師回國那年,正逢國內入學新生減少,而各大學卻廣開系所的尷尬年代。在當時,還發生「十八分錄取大學」事件,從這一年起,許多大專院校就展開縮編政策,這讓從小一路平順,第一次求職的他,遭逢了人生一大挫折。他發現,有許多和自己一樣頂著「博士新貴」身分的競爭者,奮力地想擠進「大學的窄門」。就拿南部的某管理學院來說,要聘請十一位專任教師,應徵者卻近百人,最後「雀屏中選」的新科老師,三分之二是喝過洋墨水的名校博士。洪老師拿著文憑一路從北應徵到南,最後勉強進入台南一家技術學院任教。
但任教第一年,洪老師就面臨幾堂課因選課人數不足而開不成的窘境,但為了護住飯碗,他只好效法其他資深老師,和校方打商量,寧可犧牲鐘點費,硬著頭皮開課,這時他才驚覺,自己離「百萬元年薪」似乎越來越遠了!且在第二個學期中時,校方就「優退」了十幾位學生缺額較多的科系教師,許多安穩任教十多年的中年教授,就這麼無預警地失業了,「校園中還曾傳出有老師因無法接受事實,失心瘋似地在課堂吼叫!」
第二年,重頭戲來了,由於教職員遇缺不補,校方開始要求菜鳥老師兼行政職,同時也鼓勵教師接國科會或企業專案,以替學校廣闢財源。更扯的是,在大學指考時,學校堂而皇之地要求老師們仿效補習班招生,到各高中「入班宣傳」,甚至在開學之際,校方高層下了一道命令:「少子化招生更不易,學生個個是寶,要設法留住他們的心才行!」要求老師們領著大二的學生分組到學校附近的台鐵、高鐵以及統聯車站,幫新生拎行李。
洪老師實在不懂,記得自己念大學時,教授不都是高高在上嗎?怎麼自己狼狽到變成「行李員」?但更慘的在後面,隔年八月,大學聯考放榜,洪老師的學校招生嚴重不足,校方竟然在兩周後,宣布裁撤幾個系所,要求數十位老師走路,他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好面子的洪老師與高醫師一樣,不肯承認自己是「失落的族群」,但認識他們的人,每每一聽到如此際遇,都深感震撼。按理說,他們學歷好、工作努力,應可以工作生活無虞,卻因為少子化,來不及應變,生涯拉出警報。這絕非杞人憂天,一場「人口風暴」,正悄悄地逼近。
台灣人口風暴/遠比想像中來得快又急
《今周刊》自○三年起就陸續關注少子化、人口老化危機等議題,事隔幾年,這場世紀災難居然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可怕。拿○八年經建會委託學者擬定的「人口政策白皮書」來說,當時預估○九年的出生人口是二十.二萬人,總生育率是一.一一,孰料人口下滑的幅度卻超乎預期,去年出生人口不但跌破二十萬人大關,總生育率一,遠低於全球平均值二.六,更成了世界之末。
事實上,錯估情勢的不只是經建會,連一般人也多半不曉得事態嚴重。令人擔憂的是,當世界各國力勉狂瀾拯救少子化問題時,只有台灣還原地踏步,數字足以證明一切。西方國家幾乎在二○○○年以前就已經透過政策鼓勵,讓總生育率回升,新加坡、日本也都分別在前兩、三年前止跌回升,連和台灣一樣嚴重的南韓,跌幅也都已趨緩。
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楊靜利分析,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的現實環境太差,加上國人的自覺能力太弱,誤以為這是日本、歐美國家的問題,「急速下滑的生育率病毒,漠視是基因,流行病加上不良的體質,就容易病入膏肓!」
根據《今周刊》針對一千位民眾所做的調查,發現因為沒結婚以及礙於經濟負擔考量,是台灣人不生小孩的最大主因,分別占了七成三及四成一,亦即,很多人到了適婚年齡還沒結婚,自然就不會生小孩。還有,近幾年來台灣經濟情況不佳,也導致許多人怕養不起而不敢生小孩。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李美玲則以生理、職場、經濟三大因素分析國人低生育率的原因。
李美玲分析,在生理因素方面,不婚、晚婚、晚產、少胎並列台灣少子化的四大主因,以目前的職場環境而言,對於育兒婦女來說十分不友善,特別是工作權往往在生養孩子後「人事全非」,而且日益嚴重。在一九七九年,台灣婦女因生育而離職,只需四十個月就能重返職場,但到了去年,時間卻已經拉長到了七十五個月,等於婦女因生產而離職,得超過六年才能再投入職場。
但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一般人對「人口風暴」認知不足,甚至根本不認為這是一個危機。研究人口問題多年的台灣人口學會祕書長暨政大社會系主任林佳瑩就作了一個巧喻:「人口風暴就像一場來得又急又猛的海嘯,人們一開始舒適躺在岸邊,聽到嗡嗡聲響時,以為災禍還離自己很遠,但往往還來不及起身,就已大難臨頭!」或許你會自我安慰,「少子化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但似乎還好,日子還不是照樣過!」但林佳瑩說,「很抱歉!這場風暴沒有倖免者!」...(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88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轉錄】給保險業務員的一封信 希望共同改善業績掛帥的保險生態
出自:<平民保險王>一書 作者:劉鳳和
親愛的保險同業先進:
您好,我是劉鳳和。
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想跟各位保險業的同業,分享寫完第一本書《聰明買保險》之後的點點滴滴,和我要寫《平民保險王》的想法──就是說真話,如果有得罪你們,敬請雅量海涵。
會有這樣的念頭,是源自於有一天我在錄完超視的《新聞挖挖哇》節目之後的反應。當天錄完影的同時,製作單位跟我講說錄的效果不錯,都可以反應出一般小老百姓內心深處的一些疑問,在節目當中也說得很清楚,沒想到卻引起留言板的激烈回應。
我記得當晚11點鐘首播之後,我看到《新聞挖挖哇》的留言板,突然有一大群網友,對我在節目內容的發言嚴厲的批評,九成以上都是說我講得太誇張,講得不專業。
當時我還以為這些可能是一般的民眾,但仔細的逐條去看其中的內容,讓我發覺幾乎大部分都是保險界的同業,其實我心裡有一點難過,怎麼會引起這麼多同業的反彈呢?
業績為先的保險生態
我記得那一天節目的主題是談保險的特殊狀況,主要是針對兩家人壽公司產權移轉所特別錄製的一個專題,教導聽眾如何保有自己的權益,我就針對這幾年從事保險界所得到的一些感觸,說了一些建議。但我看了保險界同仁群情激憤的批評我,我真的覺得難過。
但我不是為了我被抨擊而難過,而是這麼多保險同業為什麼還是沒辦法把保戶的權益放在第一位?還是按照公司所制定每個月要達到的業績考核作為你們行銷的首要目標。
我一再強調,買保險,就找保險公司,要存款,就去找銀行,想投資,就去找投信公司或者購買房地產(當然我這裡所講的房地產,可能是我們北台灣的房地產,它的獲利空間比較大,中南部可能就不適用這一條)。我也一再堅信我的雙十理論,不要用太多的錢去買那些高保費低保障的保險,我到目前為止一直都還堅信這個原則是不變的。
從事保險業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為了公司所訂的業績在外面奔波,這個我非常瞭解,因為我本身也曾在保險公司待過,做過菜鳥業務員,後來就是受不了公司只有業績而不顧保戶權益的作法而離開了保險公司。
我們從事保險工作的人,其實在學校裡面教的,或在公司上的理論都是有一種社會責任存在,在我的觀念裡面,身為一個保險業務員並不能夠賺大錢,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錯了,如果說靠保險業務的推廣能夠賺大錢,基本上就喪失了身為一個保險業務員的社會責任,如果說一切都向錢看,那麼其實就不應該來從事保險業務。
有一家經紀公司,他們的業務人員有很多都是MDRT,也就是所謂的百萬元桌協會的會員,這個百萬元桌協會就是以一年所賺的所得有超過100萬的人才能夠入選,基本上這是一個隊業務員非常具有激勵性的組織,但是它的門檻是以一年能夠賺多少來做為評斷,我覺得這種標準非常不正確。有另一家外商公司的做法比較不一樣,除了考核業務員每個月可以做到多少的業績之外,同時也考核業務人員招來多少新的保戶。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好。
因為保險業本來就是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行業,可是為什麼很多人聽到保險業務就避之唯恐不及,除了本身具有推銷的性質之外,會讓人產生戒心之外,另外,就是纏著所有的被保險人,利用親情、利用有情去強迫推銷,久而久之就讓一些真正想要買保險的人非常排斥。
我有一位朋友叫lily,她的姐姐Vivian,因為離婚而從事保險的工作,剛開始每個月的收入還不錯,可是做了半年之後,因為親戚朋友的保險都被拉光了,轉而向自己的妹妹Lily來拉保險。
其實Lily之前就買不少的保險,一年大概就花了20幾萬的保險費,她的保險在我的建議之下大概都有一千萬的保障,而且Lily的工作並不是很穩定,一年要繳20幾萬基本已是很大的上限,甚至超過我所講得雙十理論,因為她還是有買一些儲蓄險,所以才會將保費拉高,如果扣掉儲蓄保險的保費,大概一年的保費10萬元左右,全家四個人都買了保險,在我認為應該是非常足夠了,可是Vivian三不五時來向妹妹推銷。
前幾天,Lily的先生打電話給我,說他受不了Vivian一再的跟他們推銷,甚至在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之下就幫他們買了一些不必要的保險,一年又要多繳20萬元的保費,加上之前的20萬,總共是40萬,把他們家壓得喘不過氣來,但考量Vivian離婚又要帶三個小孩,所以也不敢解約。
但後來Vivian自己受不了公司長期的壓力之下,也離開保險公司,但她的保戶幾乎都是親朋好友,一旦離開了保險界,怎麼對得起這些支持她的朋友和家人?
在我剛踏入保險界的時候,我就立定了一個志向:我做保險,絕對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因為我發覺保險真的是一件很迷人的工作,它不僅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讓我得到一份穩定的收入,雖然不是很高,但起碼日子可以過。
老實說,還沒有在媒體上曝光之前,我的年收入不到五、六十萬,進入到電視台之後的收入也沒有高到哪去,頂多也只有一、二年的時間有超過百萬,這跟其它同業的業務員Top Sales來講收入超過1千萬、2千萬的人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我選擇細水長流的方法
當時有很多家保險公司來挖角,希望我能夠進到他們公司去幫他們銷售一些保險,可是通通被我拒絕。我不愛錢嗎?我比誰都愛錢,可是我更重的是,我今天想從事這個保險工作,我不是只想做一年、二年,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我想將它作為我一輩子的工作,我選擇了細水長流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同業的學長都有告訴各位,其實保險做到最後,是靠保戶互相的介紹才是我們最大宗的客戶來源,我們試想,今天如果保戶對我們都敬而遠之,他怎麼可能會幫我們介紹新的客戶?
其實從一開始從事保險工作,我所銷售的保險幾乎都是所謂的平民式保險,也就是保費很低保障卻很高的保險,這些都是一般業務員不想賣的保險。但累積到目前將近一萬多名的保戶,他們不定期的都會幫我介紹其他的保戶,讓我真正能夠做到,我不需要去外面推銷,每個月就會有新的投保客戶來向我購買保險,這就是我從事保險十幾年最感到安慰的地方。
一個保險經紀人一年再保險工作賺到100萬,其實已經算不錯了,不要太貪心,當時我在從事保險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念頭,我們自己在幫人家規劃保險,是不是也要為我們的工作保險一下?如果說按照一般保險公司叫業務員去銷售的這個模式,我相信很多的保險從業人員,他的受命活不過二、三年,既然這麼熱愛這份工作,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做得久一點?既然這麼熱愛我們這份工作,為什麼不能夠讓我們做份偉大的事業傳承到我們的小孩身上?這是我剛開始在做保險所思考的問題,可是回想起來,各位有把保險事業當成是永久的工作嗎?還是一家換過一家,每天得過且過?然後不到幾年就陣亡了。
在景氣不好時,各位顯同業在銷售保險尤其困難,業績大幅的下滑,大家都是靠銷售養家糊口,尤其達不到業績時,自己花錢下去買,買到最後自己的保單一大堆,可能跟所有的保戶一樣,有部分繳不起的就辦理繳清停效、就展期,或辦理其他的一些動作。
所以,我能理解你們批評我的理由,我不會介意。可是我想反問大家:「你們所銷售的東西是不是所有保戶都認可的?你們所銷售的保費金額是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接受的?」
也許你們自己買自己的保險,還有佣金可以賺,可能受到的影響也不大,但是我們的保戶呢?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我們,當我們離開了保險界,他們怎麼辦?是不是手機一換就不理人家了?我相信這些都不是大家的本意。
我以前在保險公司碰到一位主 管M 先生,也許我的問題跟意見特別的多,當我一直向這位主管反應時,M先生最後被我逼得沒有辦法,順口講了一句話:「我也沒辦法,公司就這樣規定,我也沒辦法」,就是這句話,讓我看穿了,當我在外面碰到的問題和事情拿回公司,但公司主管跟我講:「我也沒辦法」,從那個時候我開始決定做我自己,我要開始按照我自己在書本上所學的理論從事我這份偉大的保險工作。
平民保險,造福大眾
幾年下來,我在電視台裡面開講,我寫書分享我對保險的想法,甚至以後我還想拍部關於業務員辛酸史的電影,在在的都按照課本裡面所學的理論來做。
我跟我太太兩個仁共同從事保險,一個負責內勤,一個負責外勤,我們做得很開心,雖然收入並不是很高,夫妻兩個仁加起來到目前為止,算一算我們的年收入,包括產險、包括壽險、包括我出書的版稅、包括我電視台的車馬費和到各個地方去演講的演講費,年收入頂多100多萬元,但我們已經很滿足了,因為這個100多萬對我的家庭來講已經算過得相當不錯,也很感恩每一位保戶的支持,我更小心幫每一位保戶設計適合他們的保險。
有一位電視公司的主管,叫我「平民保險教主」、「平民保險教父」,其實我蠻喜歡『平民保險』這四個字,因為我幫保護規劃的保險,大概2~3萬元就可以做到1千萬的保障,所有的保戶都覺得非常的訝異,說怎麼可能,然後事實上卻是如此。
我做保險十多年,差不多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再靠推銷的方式來拉保險,幾乎99%都是客戶主動打電話給我,這十幾年來,我很感激這些保戶幫我介紹更多的保戶。我覺得從事這份工作很有尊嚴,也很開心。
我曾到一家保險公司裡面去演講,看到這家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有很多都是留美回來的碩士、博士,當他們在和我侃侃而談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眼神之中充滿了對保險工作的熱愛,讓我非常的感動。
不論是留美回來的碩士也好、博士也好,能夠放下身段來從事保險工作,背後一定有一個魅力影響著他,如果這個魅力是他那份熱愛生命、助人為本的精神的話,那麼我非常的佩服,可是當我一旦了解這家公司他們所銷售的險種是儲蓄型的保險,是一個高保費低保障的產品時,我對這些留美回來的碩士、博士就起了反感。果然沒有錯,這家公司這麼多的業務員在一年不到的時間,紛紛陣亡。
前一陣子金融海嘯發生的時候,我還特別去了這家公司再去看了一看,之前我看到的業務員有七成以上通通不見了,當然包括了這些所謂的碩士、博士。其實銷售保險本來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保險的理論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理論,不需要靠什麼高學歷才能做得到,它要的是一份熱忱、它要的是一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
當你自己都買不起這麼高的保險費,怎麼會去推銷給別人?我的保費自己都負擔不起了,我怎麼還去介紹給別人?保險界的同業們,我知道你們對我的批評非常的多,但是我還按照我的方法來做,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會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就好像前一陣子,我跟一個銀行的理專吃飯,他是國內某國立大學財經系畢業的高材生碩士,在外商的銀行裡面當高級理財專員,做所謂的私人銀行的業務,剛進去的三個月他還跟我侃侃而談說怎麼樣做、賣什麼連動債、賣什麼東西,當時我沒說什麼,只送給他一本我寫的書,他看完之後打給我,說我都亂講,說我一點都不專業,一點都不了解金融市場,說他現在做得多好,一個月收入10幾、20萬元。
跟我說,其實我講的都對,只是當時,他也不曉得,像是被公司下了魔咒一樣,分不清楚是非黑白,可是久而久之,當他的業績無法再向上提昇,當他的保戶和投資戶紛紛打電話過來罵他、譴責他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可是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剛從學校畢業,最好的信用也就被他白白的犧牲掉了。
跟親友拉保險,能維持多久?
我們在從事保險工作,我相信在剛進公司的時候,我們的主管都會安排一個密集的訓練課程,不斷催眠你,說公司的產品有多好,你可以自己花錢來買。其實被公司訓練,自己花錢買第一張保單的大有人在,可是畢竟我們的收入是有限的,我買不了太多張,公司的主管又會叫你介紹親戚朋友來買這些個產品。他會叫我們立刻把所有認識的朋友電話通通列表,開始跟朋友展開拉保險的大戰。
當我們列出五十個、一百個親朋好友,也初步地跟他們推銷,如果運氣好的話,這些人也都向我們買了這些產品,可是我們的人際關係畢竟事有限,保險公司又會告訴我們說:「你之前也這麼樣的辛苦努力,現在中斷了很可惜,你可以找三個跟你同樣具有這樣熱忱的年輕人來投入這個行業,也可以從你的親朋好友再列出來五十個、一百個人的名單裡面去篩選,找出三個跟你一樣有這樣熱忱的人作為下線,那麼以後下線做的業績也都算到你的身上,你就可以帶組織,你就可以當主管,你就可以高枕無憂。」
其實這套模式是直銷嘛,再講得更難聽一點,這就好像是老鼠會嘛!先叫自己買,再介紹親戚朋友買,代表衝業績,當這兩樣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又再叫你找人來當下線。這整套的模式在保險界裡面流傳了非常的久,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到最後,人際關係被壓榨光了,我的錢財也買了很多保險,我的下線一一陣亡,接著就輪到我要離開這個產業的時候,誰賺到了錢?公司?而我們賺到了什麼?我不知道。
其實做保險,如果按照我的方法,我保証各位,年收入一定可以達到百萬以上,但是我的方法要花將近三年、四年甚至五年的時間來慢慢的累積,因為很簡單嘛,當我賣的是一張儲蓄型的保險、或賣一張投資型的保單,如果是年繳10萬塊錢,這個業務大概這一個月就可以賺到快5萬元,當然這一個月只要做一件就可以了,可是下個月呢?明年的這個月呢?我是不是每個月都要找一些新的客戶?其實這是蠻辛苦的一件事情。
請從保戶立場來做考量
我在推銷保險時,不是用這種速成的方法,賺飽了一筆就跑。相反的,我從保戶的立場出發,告訴我們的客戶,你一年只要繳幾千塊錢就可以擁有最起買300萬或500萬以上的保障,客戶們接受度非常的高,也就是因為如此,它是一個一年期的產品,第二年他繼續續保,我們又有收入,我們不用再去推銷,累積了二年、三年之後,我的收入自然增加,我的保戶自然也會幫我介紹保戶,而且我每年領的都是所謂新件的獎金,我辛苦努力個三、四年,為我累積另外一個人生的退休金,這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還要值得。
各位保險人員,你們可以回去細細地思考這個問題,你既然這麼熱愛保險工作,你是要讓它做得久較重要,還是讓它能夠在短期內賺到錢比較重要?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像保險這樣,我只要辛苦個四、五年,我可以賺進我人生另外一個退休金,而且是很穩當的,果還事按照傳統速成的方法,其實你在一點一點耗盡你自己的人際關係。
親愛的保險同仁們,我是非常衷心地寫這封信告訴各位,你們可以批評我、可以罵我、可以說我不專業、可以說我都亂講,但是你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還是那句話;你們是想在這個行業走得長、走得久、走得遠,還是只想到要賺錢而已?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
最後我以一句話來奉勸各位,這是我在念軍校的時候,大門口貼的一句話:『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重點就是最後這一句,升官發財,請走別路。這條路,並不能夠讓各位賺很多的錢,但是這條路卻能夠讓各位享受另外一種不同的豐富人生 ,也能夠幫助很多的人,心靜下來,好好想想。
土銀首推20年期固定房貸
2010-02-24 工商時報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開市場先例,土銀3月初首推20年期固定利率房貸!據透露,央行指示下,土銀研議前所未見的「20年固定利率房貸」案,預計最快下周拍定,3月份即可正式上路。由於20年期的利率風險控管難度甚高,因此土銀準備兩套方案,供央行定奪,亦有可能2案均開放讓貸款戶選擇。
央行希望土銀推出的固定利率房貸現階段利率水準「低於4%」,土銀原則上將在3.5%上下拿捏利率水準;風險控管上,土銀將採「總量管制」,現階段承作固定利率房貸總額度,約100億或150億元。據悉,待拍定土銀的20年期固定利率房貸後,此「範本」接下來會擴大推廣到台銀、合庫等公股,甚至民營銀行。
土銀20年期的固定利率房貸,將從2選項二擇一,前者最受央行青睞,固定利率在貸款辦理首年就「一率到底」直至20年;土銀同步規劃,將以IRS(利率交換)的方式進行避險。
不過由於期間長達20年,加上國內利率避險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有限,因此風險控管難度高,因此土銀將同步向央行爭取,採納第2方案,把20年期固定利率的期間,拆成3等份,每7年調整一次。
例如貸款利率市場行情,第8年由首年講定的3.5%,增為4%或5%,那麼第8年就會再依照當時的市場行情,調整一次貸款戶所適用的固定利率,直至第14年為止,再訂定最後6年的固定利率水準。
這種方式,是因現行市場的金融次順位債券,一般交易的最長天期為7年,就可來作避險。
歷來國銀推出的固定式利率房貸,利率固定的期間最多不過5年,且絕大多數均未推出,能推出這類商品的,大部分是壽險金控旗下的銀行,在以金控旗下壽險子公司長天期資金來避險的前提下,推出固定利率房貸商品;此次土銀推出20年期的固定利率房貸,可說首開業界先例,即使是每7年對房貸戶訂定新的利率水準,固定利率的年期也較先前問世的任何房貸商品都長。
強制汽機車險保費3月大降
降幅歷年最高 分別達11.2% 7%
2010年02月16日蘋果日報
【林潔禎╱台北報導】過完年,3月起強制汽車責任險費率將全面調降,汽機車費率平均調降9.5%,為歷年最大,另同步將每一人受傷、死亡保額由150萬元提高至160萬元;但產險業者建議,另外加保任意第3人責任險,以彌補強制險不足。
金管會保險局公布從3月1日起調降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費率,其中汽車整體調降約11.2%,而機車整體則是調降約7%。
受傷死亡保額增10萬
此外,基於強制險損失率因逐年改善,這一次金管會亦通過「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給付標準」修正案,除調降外,另將保險給付金額調高至160萬元,而傷害醫療費用維持現行20萬元給付。
富邦產物保險協理陳添壽表示,對於現行求償意識高漲的社會裡,面對死亡案件求償金額動輒300~400萬元以上時,便凸顯出160萬元保額之不足,且強制險亦不賠付事故中所致受害人之財物損失,故建議可另外加保任意第3人責任險。
國泰產險汽車保險部經理陳文生表示,根據產險公司理賠統計結果,車禍死亡案件和解金額或判賠金額約400萬元,而強制險對每人傷亡(含醫療)最高僅賠償至180萬,並不包括對方財物損失、工作損失及精神慰藉金等民事賠償責任,如果只保強制險恐怕難以支應。
加任意第3人責任險
產險業者指出,開車族在責任險保障上,除基本強制汽車責任險對於第3人的人身保障外,還可加保任意第3人責任險,來加強對人身及財物理賠保障,但一般第3人責任險是「兩倍型」,若投保金額只有200萬,車禍事故若有人不幸死亡,傳統型保單的理賠金至多400萬元一定不夠。
有產險業者推出「超額第三人責任險」,和「汽車第三人責任險多倍型保障」,可提高理賠限額。國泰產險表示,以30~60歲男性為例,自小客車3年無肇事紀錄為例,購買第3人責任體傷險,保額300萬元來看,1年只須約1144元,只要再加69元即可將每一事故保額提高至無限額。
富邦產則推多倍型保單,理賠金額最高可達投保金額30倍。
另第3人責任財損險部份,若屬重大意外事故,依經驗一般車子修理費用約30~50萬元,產險業者建議至少須投保30萬元,1年保費約僅1094元。
第三人責任險 多數車主保額不足
工商時報 2006/11/21【李佩真/台北報導】
「十次車禍九次快」,尤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更需要注意,在高速行駛下,發生意外傷害難以想像,理賠的額也很龐大。根據產險公司表示,因強制汽車責任險保額有限,目前已有高達六成以上車主會再加保「任意汽車第三人責任險」,但每人平均保額多在一至二百萬元,九成保額在三百萬元以下,若面對高額理賠,仍顯不足。
目前強制責任險最高理賠金額為一百五十萬元,醫療費用限額二十萬元,然而,根據產險公司理賠經驗,一般嚴重車禍理賠和解金額,在三、五百萬元之間,但是也不乏求償超過千萬元的案例,加害人扣掉強制責任險理賠金之外,等於身負上千萬元債務。
開車族在責任險的保障上,除了基本強制汽車責任險對於第三人的人身保障之外,還可以加保任意第三人責任險,來加強對人身以及財物的理賠保障,此外,也有「超額第三人責任險」,和「汽車第三人責任險多倍型保障」,可以提高理賠限額。
第一產物保險表示,一般第三人責任險是「兩倍型」,例如「每一人體傷」理賠限額一百萬元,則「每一事故體傷」則為兩百萬元,建議以投保每一人三百萬元、每一事故六百萬元、財損五十萬元作為基本保障。
至於「多倍型」責任保障,主要是拉高每一事故的賠償總限額,如需理賠人數較多時。
以投保「每一人體傷或死亡限額一百萬、每一事故限額二百萬元」為例,保費七百九十五元,十倍型保費較二倍型約多一成,理賠時,「每一人」限額還是一百萬元,「每一事故」最高一千萬元。
而有關超額責任險,泰安產險表示,其好保障是當單一事故賠償金額超過強制汽車責任險與任意第三人責任保險「每一人體傷」、「每一事故體傷」或「每一事故財損」的保額限制時,即可藉由超額責任險來強化保障,保額運用不受任意第三人責任險分項保額限制。
泰安產險指出,許多曾旅居海外人士回國就業後,投保任意汽車保險時最關心的事項,是第三人責任保險的保額是否足夠,甚至要求每一人理賠保額要千萬元,而在台外籍專業人士也會要求投保高額的任意汽車第三人責任保險與汽車超額責任險,保障完整性遠大於保費預算的考量。
若想加強責任風險保障,也建議車主可投保任意第三人責任保險「每一人體傷」保額為五百萬元,另外再加保五百萬的「汽車超額責任保險」,合計每一人體傷保額即到一千萬元。但對於開車族而言,小心為上策,畢竟再多賠償都無法彌補遺憾。
Comments:第三人責任險是非常重要的保險,對於開車或騎車的族群是必備的,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保強制險,要把第三人責任險也看成是一定要保的險,「平民保險王」書中也有強調這部份:
Q13:開車的朋友,最重要的保險是哪一個?
A:開車的人最重要的是強制險以及第三人責任險!
A:開車的人最重要的是強制險以及第三人責任險!
因為強制險只有160萬元的死亡及殘廢理賠金,另外有20萬的醫療理賠金,但是這個金額夠嗎?如果對方全殘,或是開的是百萬名車卻撞毀了,可能馬上變成好幾百萬的負債壓在身上,甚至對方認為理賠不足,提起刑事傷害告訴而背上前科。因此第三人責任險一定要加買,照「平民保險王」的說法,最好買到一千萬以上的保障,畢竟車禍的受害者可能也不只一人。(平均身故的和解金額大約是450萬元,扣除150萬元的強制險理賠,還有300萬元的缺口!而根據產險公司的經驗,嚴重車禍的理賠金額大約在300-500萬元之間。)而一千萬的第三人責任險保費非常便宜,大約只要年繳三千元。而合理的賠償是負責任表現,誰都不希望交通意外,但是發生了就應該好好處理,而花小錢來保障自己的財產以及對方的人生,就是最負責任的行為。畢竟有太多人因為一場車禍而終身背債,賣房子也賠不夠薪水沒領到就被扣,也有太多受害者沒有獲得合理賠償而一輩子慘淡度日。
上面這是華南產險的第三人責任險,以保額1000萬,財險50萬來估計,保費只要2822,其實是相當合理的,而各家產險的費率相差不多,因此選哪一家都隨意,但是建議一定要保。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家中醫療保單如何決定去留?
Smart智富月刊 2010/02/23
家庭中常見的醫療保單,還包括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看護險、婦女險等,是否都應該繼續保留呢?要怎麼規畫,才能以最少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
【文/梁夏怡】
醫療險種類繁多,每一類型的保障功能都有其不可被取代的特性,然而在預算有限下,投保時大多只能重點選購,本期針對完整的醫療險保障,深入分析。
其他家庭中常見的醫療保單,還包括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看護險、婦女險等,是否都應該繼續保留呢?而對尚未投保這些險種的人來說,又是否有投保的必要?要怎麼規畫,才能以最少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針對醫療險年度檢視保單的疑問,整理出下面5項重點:
重點1:如果有預算要加保,先將定期險升級為終身保障
醫療險不論疾病或意外造成的住院醫療行為都有理賠,可以說保障範圍最廣,也是保險公司理賠支付最多、最頻繁的險種,但基於保費負擔考量,在所得較低時,民眾投保醫療險,通常首選實用又便宜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譬如一年期住院醫療險。
但由於最高只能續保至75歲,且保費會隨年齡增加而變貴,而且又有每日或單次最高給付金額的限制。 所以當經濟狀況較充裕時,可以將定期醫療險再升級到終身醫療險,優點是限期繳費就有終身保障;再者醫療給付總額較高,以倍數型醫療險來說,理賠上限大都是日額的2,000倍~3,000倍左右(如投保日額1,000元,最高理賠限額為200~300萬),需要長期住院或施行重大手術時,就能發揮功能。
Comments:個人不認為有預算就先保終身醫療,因為雖然定期醫療的保費會隨年齡增加而變貴,但是終身醫療太晚買一樣很貴,太早買的話,通膨會讓買到的日額在年老後失去價值,例如現在年保費三萬,買到日額2000元的終身醫療,可是20年後繳完,2000元只剩下現在大約1400的購買力而已,所以終身醫療真的划算嗎?這個問題我日後會再寫文章討論。只是現在先提醒大家,最好自己仔細思考,不要盡信雜誌所言。
重點2:若已有終身醫療險,可再規畫癌症、重大疾病險
終身醫療險想買到足夠保障,又擔心保費負擔過重,而且現在很多疾病不是住院或手術項目就能解決,有愈來愈多健保不給付,或是超出健保預算的自費項目,舉例來說,癌症病人若想使用較好的藥物或較新的治療方式,需要自負高額的醫藥費;另外像是腦中風、尿毒症等病患,通常需要長期在家療養,醫療支出相當龐大,所以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都是有必要規畫的保障,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該及早投保。
Comments:我的順序會是定期實支實付醫療險最優先,然後其次是定期防癌險,再來則是定期重大疾病險,而這三者我唯一認為可以買終身險的只有防癌險。雜誌中並沒有提及是以定期或終身險來規劃防癌險與重大疾病險,而我的建議都是以定期為最優先考量,真的保障都足夠了,才考慮終身險,而順序則依序是終身防癌險、終身醫療險,如果還有錢可以買到終身重大疾病險,那表示錢真的多到沒處花。
重點3:重大疾病險保單,保額50萬~100萬才足夠
重大疾病險主要包含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7項理賠,都是國人罹患率偏高,治療過程又很麻煩的病症。
就保障項目來看,重大疾病險會比癌症險只理賠癌症來得範圍廣,但是跟癌症險主要以住院日額理賠不同,重大疾病險都是確定罹病就一次給付保險金,不問住院天數、不考慮治療方式,保戶可依個人需要自由運用這筆錢,例如用來貼補生活費、看護費或是另類療法等,對病人及家庭的經濟支援,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至於重大疾病險該買多少保額,保障才夠完整?大誠保險經紀人經理紀子安建議,投保金額為50萬~100萬元較恰當,以30歲男性投保20年期的重大疾病險附約為例,保額50萬元的年繳保費約9,750元。
Comments:我認同重大疾病險的保額應該要盡量拉高,而且雜誌這邊因為是以終身險來作建議,所以年繳將近一萬,繳二十年也才只有50萬的保額。但是如果以定期的重大疾病險主約來看,30歲男性,保額100萬年繳只要1900,差異非常的大。而其實重大疾病險符合理賠的條件並不太容易,所以我最不建議買終身險。但是如果一但符合理賠條件,那麼需要的保險金又非常大,因此我認為100萬也只是基本額度而已。試想如果是腦中風,除了醫療費用,日後的復健、生活費、看護費用等,都是相當龐大而沈重的負擔,100萬是否足夠都還是個疑問。
重點4:婦女險不含住院醫療理賠,最好搭配其他醫療險
目前市面上的女性專屬保單有兩種,一種是包含嬰兒生育給付、先天性重大殘疾等保障的「婦嬰險」,保費較貴;另一種是單純保障個人健康的「婦女險」,較適合已過生育年齡或是不打算生小孩的婦女購買。
婦女險是針對女性易發的特定疾病或手術提供保障,就會有機率問題,以罹患癌症來說,只有發生在特定器官的原發性癌症(如子宮頸癌、卵巢癌、乳癌等)才理賠,而且通常都是一次給付為主。
若因預算有限,沒有能力將癌症險、重大疾病及特定傷病險都買到足夠的保障額度,就買婦女險,先保障好發於女性身上的特定疾病風險,這也是一種規畫方式。不過婦女險並不包含住院醫療理賠,所以即使買了婦女險,住院醫療險也絕不能欠缺。
Comments:我只推薦婦嬰險,也就是以嬰兒出生是否有重大疾病為風險考量的保險,其實保費並不便宜,但是跟風險比起來,是值得考慮的。而針對女性疾病的婦女險其實就不是那麼建議,因為這部份其實應該以一般的醫療險、癌症險和重大疾病險為主,而不是先保障這些女性疾病,這樣作其實是忽略了大部分的風險而只有顧慮到小部份的風險。
重點5:長期看護險可先利用壽險商品的生活扶助金取代
家中若有無自理能力,需要長期臥病在床的病人,看護費用將是一筆沉重的經濟壓力。市面上的長期看護險,主約商品通常含終身壽險成分,且理賠無上限;附約商品則無壽險保障、限額理賠,但保費比較便宜。只是過去保險業的長期看護險之所以叫好不叫座,除了保費不便宜之外,理賠條件認定嚴格,民眾在投保順位上會放在較後端。
紀子安表示,其實有部分的終身壽險商品針對2至6級殘廢,會提供保戶「生活扶助金」,例如每年給付保額的20%,最多給付20次,有的甚至可終身給付;另外,重大疾病險中「腦中風、癱瘓」也可理賠,這些多少能彌補一部分的看護費用。如果暫時不打算投保長期看護險,也可以先利用上述的險種來取代。
Comments:長期看護險會是最後的考量,因為真的並不便宜,而且也只建議選擇沒有壽險成份的長期看護險,因為把這兩者放在一起並沒有比較便宜。而在投保的時候,建議仔細看清楚什麼樣的狀態才有機會獲得理賠,剛剛有提到重大疾病險的理賠條件並不容易達到,同樣的,要領到看護理賠也不太容易。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2月號 第138期;訂閱Smart智富電子版】
家庭中常見的醫療保單,還包括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看護險、婦女險等,是否都應該繼續保留呢?要怎麼規畫,才能以最少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
【文/梁夏怡】
醫療險種類繁多,每一類型的保障功能都有其不可被取代的特性,然而在預算有限下,投保時大多只能重點選購,本期針對完整的醫療險保障,深入分析。
其他家庭中常見的醫療保單,還包括終身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長期看護險、婦女險等,是否都應該繼續保留呢?而對尚未投保這些險種的人來說,又是否有投保的必要?要怎麼規畫,才能以最少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針對醫療險年度檢視保單的疑問,整理出下面5項重點:
重點1:如果有預算要加保,先將定期險升級為終身保障
醫療險不論疾病或意外造成的住院醫療行為都有理賠,可以說保障範圍最廣,也是保險公司理賠支付最多、最頻繁的險種,但基於保費負擔考量,在所得較低時,民眾投保醫療險,通常首選實用又便宜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譬如一年期住院醫療險。
但由於最高只能續保至75歲,且保費會隨年齡增加而變貴,而且又有每日或單次最高給付金額的限制。 所以當經濟狀況較充裕時,可以將定期醫療險再升級到終身醫療險,優點是限期繳費就有終身保障;再者醫療給付總額較高,以倍數型醫療險來說,理賠上限大都是日額的2,000倍~3,000倍左右(如投保日額1,000元,最高理賠限額為200~300萬),需要長期住院或施行重大手術時,就能發揮功能。
Comments:個人不認為有預算就先保終身醫療,因為雖然定期醫療的保費會隨年齡增加而變貴,但是終身醫療太晚買一樣很貴,太早買的話,通膨會讓買到的日額在年老後失去價值,例如現在年保費三萬,買到日額2000元的終身醫療,可是20年後繳完,2000元只剩下現在大約1400的購買力而已,所以終身醫療真的划算嗎?這個問題我日後會再寫文章討論。只是現在先提醒大家,最好自己仔細思考,不要盡信雜誌所言。
重點2:若已有終身醫療險,可再規畫癌症、重大疾病險
終身醫療險想買到足夠保障,又擔心保費負擔過重,而且現在很多疾病不是住院或手術項目就能解決,有愈來愈多健保不給付,或是超出健保預算的自費項目,舉例來說,癌症病人若想使用較好的藥物或較新的治療方式,需要自負高額的醫藥費;另外像是腦中風、尿毒症等病患,通常需要長期在家療養,醫療支出相當龐大,所以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都是有必要規畫的保障,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該及早投保。
Comments:我的順序會是定期實支實付醫療險最優先,然後其次是定期防癌險,再來則是定期重大疾病險,而這三者我唯一認為可以買終身險的只有防癌險。雜誌中並沒有提及是以定期或終身險來規劃防癌險與重大疾病險,而我的建議都是以定期為最優先考量,真的保障都足夠了,才考慮終身險,而順序則依序是終身防癌險、終身醫療險,如果還有錢可以買到終身重大疾病險,那表示錢真的多到沒處花。
重點3:重大疾病險保單,保額50萬~100萬才足夠
重大疾病險主要包含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7項理賠,都是國人罹患率偏高,治療過程又很麻煩的病症。
就保障項目來看,重大疾病險會比癌症險只理賠癌症來得範圍廣,但是跟癌症險主要以住院日額理賠不同,重大疾病險都是確定罹病就一次給付保險金,不問住院天數、不考慮治療方式,保戶可依個人需要自由運用這筆錢,例如用來貼補生活費、看護費或是另類療法等,對病人及家庭的經濟支援,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至於重大疾病險該買多少保額,保障才夠完整?大誠保險經紀人經理紀子安建議,投保金額為50萬~100萬元較恰當,以30歲男性投保20年期的重大疾病險附約為例,保額50萬元的年繳保費約9,750元。
Comments:我認同重大疾病險的保額應該要盡量拉高,而且雜誌這邊因為是以終身險來作建議,所以年繳將近一萬,繳二十年也才只有50萬的保額。但是如果以定期的重大疾病險主約來看,30歲男性,保額100萬年繳只要1900,差異非常的大。而其實重大疾病險符合理賠的條件並不太容易,所以我最不建議買終身險。但是如果一但符合理賠條件,那麼需要的保險金又非常大,因此我認為100萬也只是基本額度而已。試想如果是腦中風,除了醫療費用,日後的復健、生活費、看護費用等,都是相當龐大而沈重的負擔,100萬是否足夠都還是個疑問。
重點4:婦女險不含住院醫療理賠,最好搭配其他醫療險
目前市面上的女性專屬保單有兩種,一種是包含嬰兒生育給付、先天性重大殘疾等保障的「婦嬰險」,保費較貴;另一種是單純保障個人健康的「婦女險」,較適合已過生育年齡或是不打算生小孩的婦女購買。
婦女險是針對女性易發的特定疾病或手術提供保障,就會有機率問題,以罹患癌症來說,只有發生在特定器官的原發性癌症(如子宮頸癌、卵巢癌、乳癌等)才理賠,而且通常都是一次給付為主。
若因預算有限,沒有能力將癌症險、重大疾病及特定傷病險都買到足夠的保障額度,就買婦女險,先保障好發於女性身上的特定疾病風險,這也是一種規畫方式。不過婦女險並不包含住院醫療理賠,所以即使買了婦女險,住院醫療險也絕不能欠缺。
Comments:我只推薦婦嬰險,也就是以嬰兒出生是否有重大疾病為風險考量的保險,其實保費並不便宜,但是跟風險比起來,是值得考慮的。而針對女性疾病的婦女險其實就不是那麼建議,因為這部份其實應該以一般的醫療險、癌症險和重大疾病險為主,而不是先保障這些女性疾病,這樣作其實是忽略了大部分的風險而只有顧慮到小部份的風險。
重點5:長期看護險可先利用壽險商品的生活扶助金取代
家中若有無自理能力,需要長期臥病在床的病人,看護費用將是一筆沉重的經濟壓力。市面上的長期看護險,主約商品通常含終身壽險成分,且理賠無上限;附約商品則無壽險保障、限額理賠,但保費比較便宜。只是過去保險業的長期看護險之所以叫好不叫座,除了保費不便宜之外,理賠條件認定嚴格,民眾在投保順位上會放在較後端。
紀子安表示,其實有部分的終身壽險商品針對2至6級殘廢,會提供保戶「生活扶助金」,例如每年給付保額的20%,最多給付20次,有的甚至可終身給付;另外,重大疾病險中「腦中風、癱瘓」也可理賠,這些多少能彌補一部分的看護費用。如果暫時不打算投保長期看護險,也可以先利用上述的險種來取代。
Comments:長期看護險會是最後的考量,因為真的並不便宜,而且也只建議選擇沒有壽險成份的長期看護險,因為把這兩者放在一起並沒有比較便宜。而在投保的時候,建議仔細看清楚什麼樣的狀態才有機會獲得理賠,剛剛有提到重大疾病險的理賠條件並不容易達到,同樣的,要領到看護理賠也不太容易。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2月號 第138期;訂閱Smart智富電子版】
張金鶚 曾是房市短線投資客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常勝軍投資都獲利
政大教授張金鶚在媒體上總給人與建商對立的形象,似乎總要人不要買房產。其實他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不僅陸續投資過4間住宅、1間商辦,還買過REITs,且每筆投資都有獲利,堪稱是房市常勝軍。
張金鶚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新書,除了一以貫之挑戰「有土斯有財」、「高通膨或低利率,租房子不如買房子」、「買房子只需注意區位」等五大房地產「神話」外,也首度透露自己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
與同學集資買房子
他說,民國78年間台灣的房價開始狂飆,當時他與早年一起在校外租屋共住的大學同學合寫了一本有關房地產的書。也覺得不應該錯失良機,再加上同學多已在建設公司或建築事務所上班,市場訊息靈通,於是就組成了一個「五人小組」,集資投資房地產。
張金鶚說,那時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在各自微薄薪水下,頂多只能湊到2、30多萬的資金,因此初期只好投資預售屋。由於是純投資,所以都是短進短出,還沒交屋前,就會把房子賣掉獲利了結,有了較多資金後,後來也轉戰新成屋。
投資住宅和商辦
從民國78到81年,4年的時間,他一共投資過4間住家、1間商辦;其中有3間是和同學集資購買的,分別位於中和、永和、東湖;另外一間則是獨自購買,地點位於內湖,商辦部分則是台北市忠孝東路SOGO附近某商業辦公室的一個單位。
當年選擇中和、永和「純投資」,地點讓人有點好奇,不過張金鶚說,主要是當時雙和地區正在興起之中,他們看好未來前景,因此出手投資。另一因素是,集資的都是建築系的同學,獲利倒也不是唯一目的,產品設計規劃水平,也是他們考量重點之一。
像他個人獨資投資的內湖住家,目的就不純粹是為了賺錢,更為了做研究。1999年,他接下國科會一個研究案,主題是研究不動產的証券化,當時有一家建設公司剛好推出這類產品,為了取得契約,他也自掏腰包購買該產品來研究。
張金鶚說,那些年的投資,不管是他個人或同學集資所投資的標的,因為持有時間短,大致都是小有獲利,不過也有一到兩成漲幅;他買下的不動產証券化產品,也是持續獲利,一直到2008年,他才將那產品賣出。
投資什麼賺什麼,那張金鶚究竟在房地產賺了多少? 他笑著說,因為大多是大家合力出資,每個人資金分擔輕,因此最後真正分到的也不是很多。事實上,多數的獲利,主要都用作同學旅遊聚會時的娛樂費用。
這種購屋模式看起來很不錯,不過張金鶚提醒,現在可不適宜。一來是他們都是建築科班出身,而且同學都在業界,擁有充分的市場資訊,一般民眾並沒有如此優勢。二來他仍是老話一句:現在房價已到相對高檔,風險偏高,不是進場好時機,特別是投資,更不適宜。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
作者:張金鶚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51863
裝訂:平裝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 報系資料照
常勝軍投資都獲利
政大教授張金鶚在媒體上總給人與建商對立的形象,似乎總要人不要買房產。其實他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不僅陸續投資過4間住宅、1間商辦,還買過REITs,且每筆投資都有獲利,堪稱是房市常勝軍。
張金鶚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新書,除了一以貫之挑戰「有土斯有財」、「高通膨或低利率,租房子不如買房子」、「買房子只需注意區位」等五大房地產「神話」外,也首度透露自己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
與同學集資買房子
他說,民國78年間台灣的房價開始狂飆,當時他與早年一起在校外租屋共住的大學同學合寫了一本有關房地產的書。也覺得不應該錯失良機,再加上同學多已在建設公司或建築事務所上班,市場訊息靈通,於是就組成了一個「五人小組」,集資投資房地產。
張金鶚說,那時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在各自微薄薪水下,頂多只能湊到2、30多萬的資金,因此初期只好投資預售屋。由於是純投資,所以都是短進短出,還沒交屋前,就會把房子賣掉獲利了結,有了較多資金後,後來也轉戰新成屋。
投資住宅和商辦
從民國78到81年,4年的時間,他一共投資過4間住家、1間商辦;其中有3間是和同學集資購買的,分別位於中和、永和、東湖;另外一間則是獨自購買,地點位於內湖,商辦部分則是台北市忠孝東路SOGO附近某商業辦公室的一個單位。
當年選擇中和、永和「純投資」,地點讓人有點好奇,不過張金鶚說,主要是當時雙和地區正在興起之中,他們看好未來前景,因此出手投資。另一因素是,集資的都是建築系的同學,獲利倒也不是唯一目的,產品設計規劃水平,也是他們考量重點之一。
像他個人獨資投資的內湖住家,目的就不純粹是為了賺錢,更為了做研究。1999年,他接下國科會一個研究案,主題是研究不動產的証券化,當時有一家建設公司剛好推出這類產品,為了取得契約,他也自掏腰包購買該產品來研究。
張金鶚說,那些年的投資,不管是他個人或同學集資所投資的標的,因為持有時間短,大致都是小有獲利,不過也有一到兩成漲幅;他買下的不動產証券化產品,也是持續獲利,一直到2008年,他才將那產品賣出。
投資什麼賺什麼,那張金鶚究竟在房地產賺了多少? 他笑著說,因為大多是大家合力出資,每個人資金分擔輕,因此最後真正分到的也不是很多。事實上,多數的獲利,主要都用作同學旅遊聚會時的娛樂費用。
這種購屋模式看起來很不錯,不過張金鶚提醒,現在可不適宜。一來是他們都是建築科班出身,而且同學都在業界,擁有充分的市場資訊,一般民眾並沒有如此優勢。二來他仍是老話一句:現在房價已到相對高檔,風險偏高,不是進場好時機,特別是投資,更不適宜。
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
作者:張金鶚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51863
裝訂:平裝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道聽塗說還是有憑有據?
很多理財的常識,乍聽之下可能都很有道理,但是當你追根究底之後,卻很有可能發現其實一切都不是那麼有根據的。
我在「保險策略(一):保險的雙十原則」一文中已經有提到,我找不到雙十原則的根據到底在哪裡,而PTT的保險版剛好在討論這個話題,同時有版友提出了一個「根據」,並且認為至少這是其中一個「十」的根據,那麼雙十原則至少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而這個根據就是HOPE85網站上的理財金三角介紹,重點可以參考下圖:
而且該網站有提出這個金三角,也就是將收入以「六、三、一」作劃分的由來是「源自於美國經濟學家們所發表的」,因此我就很好奇這原始的文獻到底是什麼,但是從學術的方向去搜尋其實也一樣找不到到底試起源於哪裡?正以為是自己的搜尋功力太弱或是英文太差的時候,又有一位版友提供了新的線索,也是一篇網路文章:「運用理財金三角 妥善做好財富規劃」,裡面提到了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做了一下引用:
其實我可以理解如果真的有這份報告是多棒的事情,對投資產業來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指出你不能不投資,不然你退休以後會沒錢可以用,對保險產業來說,也可以宣稱美國勞工部的報告告訴我們,要拿出一成的收入來作風險轉嫁。但是如果仔細去挖掘,卻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個很搞笑的「網路謠言」罷了。
其實我並不是反對雙十原則,但是我認為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都不同,不應該用一個太過公式化的原則去規劃保險,而且重點是這個原則真的到目前為止還是毫無根據的狀態。我也並不反對六三一這種理財金三角的配置,但是同樣的,這是一個毫無根據的配置,可以參考,但是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去調整,理財並不能只套用公式就好。
我在「保險策略(一):保險的雙十原則」一文中已經有提到,我找不到雙十原則的根據到底在哪裡,而PTT的保險版剛好在討論這個話題,同時有版友提出了一個「根據」,並且認為至少這是其中一個「十」的根據,那麼雙十原則至少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而這個根據就是HOPE85網站上的理財金三角介紹,重點可以參考下圖:
而且該網站有提出這個金三角,也就是將收入以「六、三、一」作劃分的由來是「源自於美國經濟學家們所發表的」,因此我就很好奇這原始的文獻到底是什麼,但是從學術的方向去搜尋其實也一樣找不到到底試起源於哪裡?正以為是自己的搜尋功力太弱或是英文太差的時候,又有一位版友提供了新的線索,也是一篇網路文章:「運用理財金三角 妥善做好財富規劃」,裡面提到了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做了一下引用:
其實重點線索就在於美國勞工局,所以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找了,其實應該是美國勞工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的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結果我只找到長期追蹤調查計畫(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的澄清(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請點選連結後拉到最下面就可以看到:美國勞工局曾經針對100位25歲的年輕人進行長達40年的資料追蹤,統計發現,這批從25歲工作到65歲退休的100個人當中,只有1人擠身富人的行列;僅4人在六十五歲退休時,不再需要工作,且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其中有5人則必須繼續工作養活自己;扣除掉29人在65歲之前死亡,這100當中,有12人破產、49人要靠政府救濟或社會福利的資助來過日子。
這份報告也顯示,25歲工作到65歲退休的人口樣本中,有60%以上的人,在65歲(或更早之前)發生不良的經濟情況。其實,這樣的狀況也說明一般大眾通常不具備有妥善的財務規劃與分配的技巧。理財規劃並不一定要求助於專家,只要及早開始運用簡單的理財金三角概念就能做好。什麼是「理財金三角」呢?簡單來說,就是將一般家庭的年收入,進行三等分的分配,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之外,還有投資理財及風險管理等三大部分。
所謂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包括個人、家庭成員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開支;而投資理財則是指每個家庭針對不同的理財目標所做的投資準備;至於風險管理,則是以保險的方式針對家庭成員提供保障,確保家庭成員不會因為意外的災害而收入中斷或減少財富。
對於理財金三角的資源配置,依據各個家庭成員的不同屬性會有不同的比例分配,但通常一個家庭以年收入60%為上限分配在家庭日常支出為宜,這樣可以才有空間規劃其他的人生理財目標,同時掌控生活品質。
至於投資理財,則是家庭生活中必須重視的一環,建議可以將財務目標分為3~5年的短期目標、5~10年的中期目標、以及10年以上的長期理財目標,而至少要提撥年收入中的30%在投資理財,有計劃地完成生涯規劃中重要的理財目標。
剩餘年收入中的 10%則做為包含健康險、壽險等風險管理的保險費用,以能夠隨時隨地提供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的實際保障。
只要運用上述簡單的理財金三角原則,就可以妥善做好理財規劃;並可以確保現在的生活、退休後的生活以及因意外中斷工作時的生活都能夠有足夠的財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掌握富裕人生!
所以其實美國官方根本沒有相關的報告,而甚至連用詞都很不精準,但是的確是有很多理財相關的網站引用,例如這個網站就是一個例子。I read recently that only 5 percent of people age 65 and older can afford to retire. Is that true?From time to time, staff at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re asked something along the lines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 read in a recent article that, according to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out of 100 people that start working at the age of 25, by the time they turn 65, 60 percent depend on Social Security or charity, 29 percent are deceased, 4 percent can afford to retire and 1 percent is wealthy. It goes on to say that 95 percent of people age 65 or older cannot afford to retire. I have been to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web site and have been unable to find the documentation for this information. Can you help me locate it?"
A brief search of the Internet does indeed turn up several references like this that are attributed generally to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ut none of these references ever cites a specific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port or news release. Neither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nor any other agency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has ever produced any statistics or reports that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e statement includes imprecise language and value judgments that would not meet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quality standards. For example,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nd other Federal statistical agencies do not define terms like "depend on Social Security," "afford to retire," and "wealthy."
其實我並不是反對雙十原則,但是我認為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都不同,不應該用一個太過公式化的原則去規劃保險,而且重點是這個原則真的到目前為止還是毫無根據的狀態。我也並不反對六三一這種理財金三角的配置,但是同樣的,這是一個毫無根據的配置,可以參考,但是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和需求去調整,理財並不能只套用公式就好。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好書] 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
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
How Much Is Enough? Money, Time, Happiness:a Practical Guide to Making the Right Choices
作者:艾倫.阿貝、安德魯.福特
原文作者:Arun Abey;Andrew Ford
譯者:劉凱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1018
目錄
第一部分 更富有 更快樂
第一章 基礎篇
第二章 錢的意義
第三章 快樂的挑戰
第四章 快樂幸福的策略
第五章 孩子、錢和快樂
第六章 有意義的付出
第二部分 富有的習慣
第七章 大獎
第八章 瘋狂的近視眼
第九章 如何才能成為遠視眼
第十章 房地產迷惑人的特性
第十一章 面對內在敵人
第三部分 富有及快樂
第十二章 好壞顧問
第十三章 多少才夠
How Much Is Enough? Money, Time, Happiness:a Practical Guide to Making the Right Choices
作者:艾倫.阿貝、安德魯.福特
原文作者:Arun Abey;Andrew Ford
譯者:劉凱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1018
目錄
第一部分 更富有 更快樂
第一章 基礎篇
第二章 錢的意義
第三章 快樂的挑戰
第四章 快樂幸福的策略
第五章 孩子、錢和快樂
第六章 有意義的付出
第二部分 富有的習慣
第七章 大獎
第八章 瘋狂的近視眼
第九章 如何才能成為遠視眼
第十章 房地產迷惑人的特性
第十一章 面對內在敵人
第三部分 富有及快樂
第十二章 好壞顧問
第十三章 多少才夠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壽險業購併不斷 保險業務員和你的權益在哪裡?
‧理財周刊 2010/01/27
2009年對於壽險業而言,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一年,在歷經金融海嘯之後,當眾人以為黎明即將來到,卻面臨全球、保誠、安泰等3家外資壽險業賣給本土業者的情形,影響5萬多名業務員的生涯規劃,緊接著在南山人壽出售風波尚未平息之際,美商大都會及本土的幸福人壽隨後也即將面
【文/洪佩玲】
壽險業購併不斷,保險業務員和你的權益在哪裡?
很多人不禁要問,壽險生態未來會改變嗎?2009年壽險業併購及買賣風波,影響程度可大可小,市場預估2010年將有新的一波離職潮,很多保險公司業務員開始對未來感到茫然,屆時將會有很多孤兒保單產生,保戶權益又該如何維護?目前在保險公司體制內的業務員將近20萬人,前保誠、南山及安泰人壽業務員大約5萬5千人,一旦變動將牽一髮動全身。
併購案的文化衝突問題
「2010年對於壽險業是深具挑戰的一年。」大誠保經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李漢文表示,2009年壽險公司的整併案,影響所及包括安泰、保誠和南山人壽近5萬名的壽險業務員新一年的動向,包括富邦及中國人壽的業務員制度,最近都已出爐,逾2萬名壽險業務大軍可能比較新舊制度後,不排除再掀一波人才流動風潮,李漢文認為這些流動人潮將轉戰到保經公司,改以加盟方式成立通訊處。
顧問公司指出,併購案之所以接踵而至,在於目前的經濟環境難以大幅提高營收,因為全球競爭激烈、新技術壽命減半,以及多元通路提供透明化的成本與價格,導致價格提高不易,而產量也因消費市場被瓜分而難以成長。因此,公司將視併購為提升成長率與增加營收的不二法門。
其實,併購如同婚姻,兩家公司整合時間最長約1年至1年半,超過最長的1年半時間,負面影響便擴大,員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開始感到人心惶惶,業務團隊也會流失。兩家公司合併後,由於公司文化、經營理念不同,常是導致員工適應不良、併購失敗的元兇。
傳統與創新 磨合期已過的下一步
當併購潮蜜月期一結束,原本的業務部隊因文化和理念的差異而各奔東西,其中當屬保誠人壽業務部隊併入中國人壽最為顯著。據了解,2009年買下保誠業務員通路後,中國人壽與萬名業務大軍的合約已於2009年12月31日到期,中國人壽在1月15日通知所有業務部隊(包含原中壽業務部隊)更換新約,要求1月21日簽新約,據了解,目前為止已有約200~300位主管認為擬定的新聘僱、承攬合約條款中,對旋轉門、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可任意調動職務等新制度不滿,拒絕簽新約,且已向中壽提出離職書,這群主管為了自身尊嚴寧可放棄上億元的退休金,只為了對所有一路跟隨他的部屬有份交代,以勞基法的規定預計將於月底生效。
另外,安泰人壽併入富邦人壽後,原本安泰人壽只要銷售單純的壽險商品,跨足富邦金控後,其他金融商品,例如信用卡、產險、手機等,都要一併列入績效考評;其次是富邦的官僚文化;再來是調整業務人員考核制度,例如過去安泰人壽每個月25000元的新佣金收入,一年需超過10次的業務門檻,只要1年內做到目標業績即可,這項制度變得彈性,讓過去許多安泰人員無法達到的,現在都可以解脫了。
大都會國際醞釀出售南山併購事件再現?
2009年保險業歷經最大的火,就是AIG(美國國際集團)欠美國政府1825億美元(約台幣6兆元),為了解決AIG難題,在台灣端出AIG旗下最值錢的南山人壽,進行一場招親大賽,掀起一場最轟轟烈烈的爭奪大戰。
此外,日前美商大都會人壽也拋出出售消息,預計將在農曆年前確定花落何家,究竟美商大都會人壽的出售議題是否能像南山人壽一樣具備利基點,引起市場一番搶爭,值得探討。
2003年大都會人壽再次增資5億元,同年8月1日大都會人壽升格為子公司,正式更名為大都會國際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壽險業以分割新設方式轉為子公司的首例,當時總經理馮元輝特別感謝主管機關發揮高效率的行政作業能力,對於深耕台灣市場更具信心。
除了經營傳統壽險市場,大都會人壽2006年更積極發展多元行銷通路,發展績效成長高達50%以上,也因此商品在經營加強電話行銷及購物頻道通路市場之下,皆創下良好成績;但在同年12月卻無預警地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裁撤全省400~500位壽險業務人員,及部分內勤員工共515人,裁員職級高達資深業務副總,人數將近全部員工一半比例,不免讓人聯想當時年初布局多元通路,是否已經為裁撤的決定埋下伏筆。
如今出售訊息一出,再回想美商大都會人壽前亞太地區總裁奧利佛.葛佛斯(Oliver Greeves)曾表示,台灣的金融體制本質良好,未來如果遇到「信譽佳、通路與商品相同」的壽險公司,無論外商或本土,皆願意考量併購事宜,對照如今美國總公司撤資台灣釋出售出消息,不難想像美商大都會人壽美國總公司將從台灣市場逐漸淡出的想法。
省思併購案後權益之所在
壽險業是長期事業,但不論經營權變動或轉型,併購後的新公司應該深思影響最大的就是業務員和保戶,業務員組成大隊人馬頻頻跳槽,造成保戶心慌,身為保戶的消費大眾,權益是否會發生變化,引發消費者廣泛的關切,未來對保戶有何好處?對員工有何利益?對整體壽險市場有何助益?對一家經營困難的公司而言,併購可以紓解財務困難,更可以引入新的經驗與科技,而經濟規模的擴大,可降低營業費用,對員工而言,其實也可以學習到更多層面。
就安泰人壽業務人員併入富邦人壽及保誠業務員被中國人壽合併二案來看,站在業務人員的立場,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兼所長宋明哲表示,原本是敵對關係要成為合作夥伴,之間必定有文化衝擊,除了管理階層要傳遞新的形象,與業務團隊溝通,業務人員更要「把心放寬」,把過去心結打開,吸收對方不同的文化。
至於保戶該怎麼辦?宋明哲表示,如果由其他壽險公司接手原保單繼續作服務,原則上原來的保單給付內容,是不會有影響的,保單的各項權益是不變的,如果是高預定利率時代買的保單別盲目解約,因短期內買不到如此划算的保單,解約等於虧到。如果是近1、2年買的保單,因預定利率低,再加上保單價值準備金不多,可視個人收入支出情況,決定要不要繼續投保。……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492期】
2009年對於壽險業而言,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一年,在歷經金融海嘯之後,當眾人以為黎明即將來到,卻面臨全球、保誠、安泰等3家外資壽險業賣給本土業者的情形,影響5萬多名業務員的生涯規劃,緊接著在南山人壽出售風波尚未平息之際,美商大都會及本土的幸福人壽隨後也即將面
【文/洪佩玲】
壽險業購併不斷,保險業務員和你的權益在哪裡?
很多人不禁要問,壽險生態未來會改變嗎?2009年壽險業併購及買賣風波,影響程度可大可小,市場預估2010年將有新的一波離職潮,很多保險公司業務員開始對未來感到茫然,屆時將會有很多孤兒保單產生,保戶權益又該如何維護?目前在保險公司體制內的業務員將近20萬人,前保誠、南山及安泰人壽業務員大約5萬5千人,一旦變動將牽一髮動全身。
併購案的文化衝突問題
「2010年對於壽險業是深具挑戰的一年。」大誠保經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李漢文表示,2009年壽險公司的整併案,影響所及包括安泰、保誠和南山人壽近5萬名的壽險業務員新一年的動向,包括富邦及中國人壽的業務員制度,最近都已出爐,逾2萬名壽險業務大軍可能比較新舊制度後,不排除再掀一波人才流動風潮,李漢文認為這些流動人潮將轉戰到保經公司,改以加盟方式成立通訊處。
顧問公司指出,併購案之所以接踵而至,在於目前的經濟環境難以大幅提高營收,因為全球競爭激烈、新技術壽命減半,以及多元通路提供透明化的成本與價格,導致價格提高不易,而產量也因消費市場被瓜分而難以成長。因此,公司將視併購為提升成長率與增加營收的不二法門。
其實,併購如同婚姻,兩家公司整合時間最長約1年至1年半,超過最長的1年半時間,負面影響便擴大,員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開始感到人心惶惶,業務團隊也會流失。兩家公司合併後,由於公司文化、經營理念不同,常是導致員工適應不良、併購失敗的元兇。
傳統與創新 磨合期已過的下一步
當併購潮蜜月期一結束,原本的業務部隊因文化和理念的差異而各奔東西,其中當屬保誠人壽業務部隊併入中國人壽最為顯著。據了解,2009年買下保誠業務員通路後,中國人壽與萬名業務大軍的合約已於2009年12月31日到期,中國人壽在1月15日通知所有業務部隊(包含原中壽業務部隊)更換新約,要求1月21日簽新約,據了解,目前為止已有約200~300位主管認為擬定的新聘僱、承攬合約條款中,對旋轉門、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可任意調動職務等新制度不滿,拒絕簽新約,且已向中壽提出離職書,這群主管為了自身尊嚴寧可放棄上億元的退休金,只為了對所有一路跟隨他的部屬有份交代,以勞基法的規定預計將於月底生效。
另外,安泰人壽併入富邦人壽後,原本安泰人壽只要銷售單純的壽險商品,跨足富邦金控後,其他金融商品,例如信用卡、產險、手機等,都要一併列入績效考評;其次是富邦的官僚文化;再來是調整業務人員考核制度,例如過去安泰人壽每個月25000元的新佣金收入,一年需超過10次的業務門檻,只要1年內做到目標業績即可,這項制度變得彈性,讓過去許多安泰人員無法達到的,現在都可以解脫了。
大都會國際醞釀出售南山併購事件再現?
2009年保險業歷經最大的火,就是AIG(美國國際集團)欠美國政府1825億美元(約台幣6兆元),為了解決AIG難題,在台灣端出AIG旗下最值錢的南山人壽,進行一場招親大賽,掀起一場最轟轟烈烈的爭奪大戰。
此外,日前美商大都會人壽也拋出出售消息,預計將在農曆年前確定花落何家,究竟美商大都會人壽的出售議題是否能像南山人壽一樣具備利基點,引起市場一番搶爭,值得探討。
2003年大都會人壽再次增資5億元,同年8月1日大都會人壽升格為子公司,正式更名為大都會國際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壽險業以分割新設方式轉為子公司的首例,當時總經理馮元輝特別感謝主管機關發揮高效率的行政作業能力,對於深耕台灣市場更具信心。
除了經營傳統壽險市場,大都會人壽2006年更積極發展多元行銷通路,發展績效成長高達50%以上,也因此商品在經營加強電話行銷及購物頻道通路市場之下,皆創下良好成績;但在同年12月卻無預警地召開記者會宣布,將裁撤全省400~500位壽險業務人員,及部分內勤員工共515人,裁員職級高達資深業務副總,人數將近全部員工一半比例,不免讓人聯想當時年初布局多元通路,是否已經為裁撤的決定埋下伏筆。
如今出售訊息一出,再回想美商大都會人壽前亞太地區總裁奧利佛.葛佛斯(Oliver Greeves)曾表示,台灣的金融體制本質良好,未來如果遇到「信譽佳、通路與商品相同」的壽險公司,無論外商或本土,皆願意考量併購事宜,對照如今美國總公司撤資台灣釋出售出消息,不難想像美商大都會人壽美國總公司將從台灣市場逐漸淡出的想法。
省思併購案後權益之所在
壽險業是長期事業,但不論經營權變動或轉型,併購後的新公司應該深思影響最大的就是業務員和保戶,業務員組成大隊人馬頻頻跳槽,造成保戶心慌,身為保戶的消費大眾,權益是否會發生變化,引發消費者廣泛的關切,未來對保戶有何好處?對員工有何利益?對整體壽險市場有何助益?對一家經營困難的公司而言,併購可以紓解財務困難,更可以引入新的經驗與科技,而經濟規模的擴大,可降低營業費用,對員工而言,其實也可以學習到更多層面。
就安泰人壽業務人員併入富邦人壽及保誠業務員被中國人壽合併二案來看,站在業務人員的立場,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兼所長宋明哲表示,原本是敵對關係要成為合作夥伴,之間必定有文化衝擊,除了管理階層要傳遞新的形象,與業務團隊溝通,業務人員更要「把心放寬」,把過去心結打開,吸收對方不同的文化。
至於保戶該怎麼辦?宋明哲表示,如果由其他壽險公司接手原保單繼續作服務,原則上原來的保單給付內容,是不會有影響的,保單的各項權益是不變的,如果是高預定利率時代買的保單別盲目解約,因短期內買不到如此划算的保單,解約等於虧到。如果是近1、2年買的保單,因預定利率低,再加上保單價值準備金不多,可視個人收入支出情況,決定要不要繼續投保。……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492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