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勞委會:責任制 不是老闆說了算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高科技產業過度加班,並打著「責任制」的大旗不給員工加班費,員工被迫額外付出工時。勞委會勞動條件處長孫碧霞昨天批評,某些公司堅持責任制是錯誤觀念,近期將規劃對高科技產業發動勞動檢查,嚴禁勞工超時工作。

南亞科技一月曾發生五天內兩名工程師猝死意外,孫碧霞說,南亞科技讓員工違法超時工作、不給加班費的行為早就被罰過。

根據勞基法,「責任制」的職位必須是監督管理人員、責任制專業人員、監視性工作或間歇性工作之一才行,且雇主要與個別勞工有約定,並送縣市勞工主管機關核定後才自算數。

孫碧霞強調,「責任制」絕對不是老闆說了算,她認為南亞已遭數次處罰,對他們的名譽必定有傷害。

立委黃淑英批評「必要(勞工加班生產)時就說責任制,非必要就放無薪假!」孫碧霞指出,即使勞資雙方協議加班,每個月也不能超過四十六小時;且勞工機關核「責任制」,不會讓勞工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

一位友達工程師說,他們正是責任制、沒加班費,加班主要是為了績效獎金,但加班不一定能換來績效。

外商公司的Eric說,外商公司加班風氣不盛,只要工作做完,可以比主管早走;台商公司多是「你不走、我也不走」,結果「大家一起晚走」。

【2010/09/28 聯合報】

責任制有門檻 罰科技業超時工作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高科技產業日夜加班鬧出人命,工程師工作是否屬「責任制」成為最夯話題。
報系資料照

高科技產業日夜加班鬧出人命,業者辯稱工程師工作是「責任制」,勞委會上午嚴正駁斥,強調工作性質是否屬於「責任制」,必須經勞委會核定,製造業從來就不是責任制,希望業者不要濫用。此案已經北區檢查所認定南亞科技違法超時工作,未給加班費,移由台北縣政府開罰。

勞保局已經承諾重新開會確認此案是否為職災。而鑑於高科技業超時工作嚴重,勞委會也表示,不排除針對高科技業超時工作、未給加班費等狀況進行專案檢查。

不少業者以「責任制」為由,要求員工加班工作,勞委會表示,根據勞基法規定,「責任制」必須符合勞基法施行細則第50條之1所定義,係指以專門知識或技術完成一定任務,並負其工作成敗。而且即使經勞委會勞動基準諮詢委員會核定為「責任制」,事後還要經勞資會議認定合理工時,並經縣市勞工主管機關核定,才算完成,「不是老闆說工作是責任制就是責任制」。

勞委會表示,經核定為「責任制」的工作職務不多,包括資訊服務業的主管人員、系統工程師,法律事務所的法務人員,保險業務員,房仲人員,廣告企劃人員等,呼籲資方不要任意以「責任制」為由,要求員工超時工作,否則就是違反勞基法超時工作、未給加班費規定。

勞委會表示,一般勞工加班時間,一個月不能超過46小時,即使經核定為責任制,正常工時也不能超過一天12小時,以南亞科技猝死工程師為例,據家屬表示,事發前半年,該工程師每個月加班超過80小時,前一個月更加班達100個小時以上,都已嚴重違法。

勞委會表示,此案在送請勞保局進行職災認定時,勞委會北區檢查所也同步對南亞科技進行勞動檢查,發現確有超時、未給加班費違法情節,已在今年5月由台北縣政府開罰。

【2010/09/27 聯合晚報】

過勞死不是病、難認定 除非倒在職場…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南亞科技工程師猝死,家屬認為是加班超時,導致過勞死。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說,要避免過勞猝死,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適當的運動、休息及心理調適都很重要。

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郭浩然說,醫學上沒有叫過勞死的病名,俗稱的過勞死指的是一種狀態,即職業引起的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兩類。

勞委會對於「過勞」有一套認定基準,但要認定是否過勞猝死,不像民眾想像那般容易。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說,在工作場所猝死較沒爭議,不過,仍要先考慮年齡、是否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病史,排除個人因素,才能討論是否職業因素所致。

外界認為科技新貴工時長、工作壓力大,是過勞死的高危險群。祝年豐說,除非很年輕,沒有心血管疾病或三高病史,又剛好在工作場所或返家過程中猝死,才較好認定是過勞死。

祝年豐以他個人經驗,較容易被認定為過勞死的反而是員警、消防隊員、緊急應變中心人員,因為這些族群較常在死亡前廿四小時持續工作。至於工作壓力,祝年豐說,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在過勞死的認定上卻很困難。

要避免過勞猝死,醫師建議,除了多運動,適度休息也很重要,每天睡覺時間最好是六到七小時,覺得疲勞時,就不要再勉強工作,適度休息,工作效率也會更好。


【2010/09/27 聯合報】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明年保費恐漲20%~50% 金管會:未定案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議明天將討論是否升息,但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建議明年新契約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再降3到4碼」(0.75到1個百分點),代表明年保費視險種不同而再上漲20%~50%。雖然本案還待金管會核准,但壽險業全力反對再降利率,而且也與市場利率走勢背道而馳。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說,「這根本是雪上加霜」,因為這與市場「升息」趨勢背道而馳,且「利率再降,代表保費會再升高」,保單越來越貴,壽險公司會更難銷售。他還說,調降利率,會造成目前既有壽險保單的「利差損」更加擴大,壽險公會將反對到底。

央行已經在6月升息,9月是否再升息,周四見分曉。但保發中心根據責任準備金提存公式計算出的結果,卻建議壽險業2011年新契約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是再調降「3到4碼」。

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下降,會影響保單「預定利率」跟著下降,預定利率一降、保費就會升高,現行保單預定利率在2%到2.25%左右。

目前保發中心規畫,是6年期的台幣壽險保單降3碼(0.75個百分點),10年期台幣壽險保單降4碼(1個百分點),這代表保單利率可能會跌破2%,大約會降到1.5%左右。

壽險業者說,保單預定利率越低、保費就越高,預定利率每降1碼(0.25個百分點),視保單年期不同,保費最多會漲20%到25%。

但金管會保險局官員昨天說,的確有請保發中心研擬明年的新契約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但如果壽險業有反對聲音,會聽取相關意見研議後定案。

保發中心指出,目前台灣傳統壽險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提存標準,是依據10年公債殖利率公式計算,由於這項利率近期不斷創新低,按照這麼低的殖利率標準,才會算出明年台、外幣傳統壽險保單責準金利率都要「下修」。

【2010/09/29 聯合報】

理專懂不懂? 金管會要扮客戶當場考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林淑慧/台北報導】

賣產品給你的銀行理財專員,到底懂不懂商品內容?是不是真的知道什麼是「雙元貨幣」?金管會官員統統要抽查;抽查的方式,就是假扮成客戶,當場考一考理專。

金管會銀行局已訂定對銀行理專抽查的原則,包括:抽查的時間、頻率等。官員將親身喬裝成財富管理客戶,對理專實地抽查,以確認理專是否了解自己販售的商品。

金管會官員說,若是理專不了解商品,或是說明不夠清楚,金管會對於理專所屬銀行的內控,就會「扣分」;情節嚴重者,將對銀行祭出「糾正」;銀行若遭金管會「糾正」,申請新業務、新的分支機構,或申請海外營業據點,都可能受到影響。

金管會昨天舉辦金融消費保護的座談會,金管會銀行局長桂先農指出,對於菜市場賣菜的人,消費者都會要求要「童叟無欺」、「誠信經營」;金融機構至少也應該要符合菜市場的規則。

金融海嘯爆發後,引發不少消費糾紛,尤其銀行理專販賣複雜度高的金融商品,不只客戶不清楚,連不少銀行主管或專家也說看不懂。

桂先農指出,歐美國家強調金融機構有三個義務:1、認識你的客戶;2、為客戶的委託執行最佳利益;3、風險的資訊揭露。無論如何金融機構都應該保護消費者。

【2010/09/29 聯合報】




理專不當銷售

2010-09-29 工商時報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廣告用詞天花亂墜,金管會銀行局要嚴管!銀行局近日發函銀行公會,要求銀行會員全面檢討促銷金融商品的用字,諸如「存款送贈品」、「階梯式房貸」、「便利商店可申貸」等廣告,都將必須從市場上消失。

     銀行局長桂先農昨(28)日表示,對於金融機構的「刺激銷售」各式作法,要作出實際的管理對策,避免投資人血淋淋損失事件一再發生。金融業送給客戶贈品價值,現行規定的500元上限,銀行局亦要求銀行公會近期重新檢討。

     同時,桂先農說,銀行理專的錯誤銷售方法,會誤導消費者選擇投資商品的決定,銀行局不時派出人員,到分行櫃台或財管服務「試探」,是否有理專作出不當的銷售。這種類似「神秘客」的訪查,銀行局不認為是金檢對策,而是不定時對市場進行監督,發揮人員管理加強等事前防制的作法。

     為凸顯後金融海嘯時期,政府強化金融消費者及投資人保護的決心,金管會表示,目前已著手研擬「金融消費者保護專法」,未來將成立專責的「金融糾紛仲裁機構」,強化對消費者的保護。

     上述的訊息,是金管會昨天主動向業者傳遞,相當罕見的動作。該會透過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邀請上百名國銀、外銀及投信業代表,就加強銀行銷售金融商品投資人與金融服務消費者保護議題,進行座談會。然而,與會業者亦反應,應釐清「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差別,前者是不了解風險、且沒有購買金融商品者,後者是明白市場風險且購買商品,投資人才是金融機構需要服務的對象;現在市場上的問題,是金融機構沒有產品賣,哪需要消費保護?重重的監管已然造成金融創新的發展。(睜眼說瞎話,那現在賣的是什麼?)

     雖然與業者間尚待討論的問題多多,銀行局仍著手首波對市面上金融商品銷售的整理。銀行局法務組指出,金融商品包裝銷售方式,業者有採金融商品結合的式,如存款搭配基金,房貸搭配壽險/產險,投資型保單,或沒有與商品結合的提供贈品,抽獎活動、手續費優惠等,還有銀行公會自律規範第18條,明定贈品價值500元為上限。官員說,這些除了涉及違反銀行法第34條、第41條,亦要檢討是否存在刺激消費者進行購買,最明顯就是廣告用詞,都需要加以規範。


Comments:金管會終於意識到要管理專的專業程度了!這也證實了理專的專業程度的確有問題,而除了理專,金管會也應該抽考一下保險業務員的專業程度,畢竟理專或保險業務員受的專業訓練是如何銷售,而是否真的瞭解他們銷售的商品,那可真的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等3年!基本工資漲6百 時薪多3元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郭玫君/台北報導】

歷經3個多小時激辯,3年未調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中午近1點才結束,做成基本工資微調3.47%建議案,交由行政院核定。根據此一調幅,基本工資月薪將從1萬7280元調漲600元,調到1萬7880元;最低時薪則由95元漲到98元。調漲案將自明年1月1日起適用。

以目前投保薪資級距人數估算,受惠本勞人數約111萬餘人,產業外勞18.7萬人,以及28萬餘人打工族。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會後表示,此項調幅是參考三大數據做出的決議,一是物價指數,96~98年物價指數上漲率為2.67%,95~98年則為4.47%;第二個參考數據是經濟成長率,去年是負數,今年雖然不錯,但是今年討論基本工資是參考去年數據,而且下半年也可能停滯;第三個則是失業率,考慮目前失業率還在5.2%,仍屬高檔,因此最後決議先調3.47%。

不同於上一次調漲基本工資是採決定調幅區間,再由行政院裁定調幅做法,今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直接決定調漲3.47%,顯示勞委會必須為此決議負完全責任。

王如玄表示,會中勞資意見十分分歧,經建會、經濟部等官方代表都認同今年應該調漲的共識,但也認為不宜過大,學者專家也未反對,因此最後參考各個經濟數據採微調方式處理。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239萬內 收入愈高愈快樂

2010-09-08 中國時報 【諶悠文/綜合報導】

     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情緒的幸福感(快樂)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提升,起碼對年薪在大約七萬五千美元(約台幣二百卅九萬)以下的人而言,是賺愈多愈開心,但對年收入超過此數者,所得增加未必會更快樂,但會更有成就感。

     普林斯頓大學「健康與福祉中心」(Center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經濟學家狄頓(Angus Deaton)和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納曼(Daniel Kahneman) ,綜合分析在二○○八和二○○九年,針對四十五萬名美國民眾所做的蓋洛普─海斯威斯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調查。結果發現,民眾的年收入愈高,就愈快樂,但對年薪超過七萬五千美元的人,收入增加並不會對他們每天的心情構成很大影響。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狄頓表示,當個人的年薪從十萬美元增至廿萬美元時,會有更有成就感,但這卻不代表在日常生活就會更快樂。他表示,這項調查和其他研究有類似結果,例如:民眾雖在周末會比較快樂,但深層的幸福感不會改變。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超越景氣的投資術:這樣做,你也可以打敗巴菲特

2010-09-08 新聞速報 【作者/盧冠安 出版/聯合文學】

作者/盧冠安 出版/聯合文學

    《新書簡介》

    不景氣的時代,你就只能死抱著讓你慘賠的股票和基金直到它們起死回生嗎?大通膨的年代,你除了抱怨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之外還能投資什麼呢?本書要教所有散戶怎麼戰勝不景氣,變身大贏家。

    盧老師原來是一個30出頭的區區薪水族,卻能靠著薪水轉投資累積財富、身價翻倍,而為了教大家不要再賠錢,還設立了百萬人氣財經部落格。當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時,作者還能獲利7%,報酬率打敗巴菲特、媲美索羅斯,他到底是怎麼辦到的?盧老師在本書中分享投資祕辛,告訴你景氣循環是可以預測的,只要根據景氣選擇正確的投資工具,你可以不理股市名嘴、不甩理財專員,照樣能投資致富,成為金融市場真正的大贏家!

    《內容摘錄》

    我是高雄縣鳳山市人,父親經營布莊生意。我國小國中的成績都名列前茅,高中成績較差,因此只考上中興大學動物學系(現已改制為生命科學系),研究所則念台大動物所(畢業時改制為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求學之路相當順遂。在2005年之前,我只是生態界的一員,從沒想過理財的問題,甚至也沒有做過台幣定存。之後在陸軍官校服役的時候,有一陣子在圖書館當勤務兵,晚上有些許的上網時間,那時候因為自己資產已經累積了10萬元,所以就在2005年7月開始自己生平的第一筆投資——買進澳幣存款。雖然我是念自然組的,不過我的歷史地理很優異,因此我知道澳洲生產非常多的原物料。當時我買進澳幣一個月之後便賺了大約1.5%,我便拋售掉澳幣,後來又買進加幣,也是著眼於加拿大的原物料優勢。這兩筆交易雖然都在一個月過後賺1~2%時賣出,但是當時犯了幾個錯誤:

    1.分析的是長線基本面,操作的卻是短線

    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我通常稱為「尺度錯置」,就是分析的尺度和投資操作的時間尺度並不相符。因為澳幣一個月後會不會漲主要是看升息預期,「原物料產量多」這個分析在長期來說才有意義,而且還是要在原物料的大多頭之中才有意義。

    2.應該放大獲利,趨勢跟到底

    這點我在Part2的第七節中有提到,很多人之所以方向預測正確(當然沒有人100%的預測都會正確)但卻無法賺到大錢,是因為他都猛砍獲利的部位,卻不砍虧損的部位,因此獲利都只有一點點,賠卻總是賠了20%以上,你覺得這種人會賺錢嗎?人之所以會不敢把獲利的部位放久一點,就是因為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時,會以「保護心態」看待自己的獲利,但是當你沒辦法消除心中的保護心態放手讓獲利成長時,你就不可能會長期獲利。而人們面對虧損,總是認為「反正就放著,不認賠就沒有虧損」,實際上這就是人性最大的弱點——永不承認自己有錯,因此等到市場把你教訓得夠久之後,你才會認錯,此時往往已是賣在最低點,這樣長久下來你會賺錢嗎?

    雖然我犯了上述兩個錯誤,然而我天蠍座的個性就是:「要就做到最好」,因此我非常認真地研究市場。2006年我已經開始在PTT的銀行板和綜合理財版(CFP板)有點名氣,而2005年美元足足反彈了近一年,我在2005年11月底至12月初歐元最低點時,用身上剩下的存款買進了歐元,之後更於2006年年初大量買進瑞士法郎和瑞典幣。當初我在買進瑞典幣的時候,有幾個也蠻相信我的版友,卻因為市面上一堆偽專家的建議而不敢買進,理由不外乎「冷門貨幣不要買」。實際上,在我的眼裡,貨幣(甚至說所有投資)沒有冷門不冷門,越冷門但有基本面的投資往往越會賺大錢,例如瑞典幣就讓我在當年的三個月之內賺了15%,當年全年獲利17%,漲幅高居17種主要貨幣之冠,這事情可以在PTT的CFP板1916篇:「(情報) 2006.5.29-2006.6.4-瑞典幣對美元漲幅最大」裡面看到。請記住,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建立一套系統,這要根據經濟的基本原理和投資的基本紀律來建立,至於其他人的分析都是屁話。「堅定相信自己」本來就是當代年輕人的風格,但遇到投資,怎麼大家都開始相信偽專家了?這點我是真的搞不懂啊!

    2006年,我在退伍之後五個月內找到台灣省野鳥協會總幹事的工作(因此我才是真正的總幹事,黃國華先生不是……),而且當年靠著外匯存款就獲利13%,主要是投資在歐系貨幣如歐元、英鎊、瑞典幣、瑞士法郎,商品貨幣持有較少。至於「野鳥協會總幹事」這工作是一個民間保育團體的執行長,業務是辦活動、編會訊、執行研究調查計畫,業務量並不是很大,但很雜,且薪水只有兩萬多塊。當時我的資產只有20萬台幣,不過靠著假日兼差家教以及精打細算地節省開銷,一年不包括投資的淨收入也有二十多萬,加上一年的投資報酬五萬台幣,年底時已經有五十多萬資產了。而2006年是全球景氣很好的一年,大家幾乎都在股票型基金的投資上賺得很高興(不過一到2008年就開始見真章了)。我在這一年已經改變了很多心態,包含盡量不炒短線、止損不停利(除非趨勢改變),因此這些投資都一直順利持有到2007年中左右。

    2007年的景氣大體上延續2006年,但有個問題開始日趨嚴重,那就是「通貨膨脹」。當時油價在大幅回檔到50美元之後,開始一路上漲,加上農產品價格也從2007年中開始大漲,全面的通膨造成了嚴重的問題。不過,由於這一年景氣仍然很好,因此大家對於通膨問題多半都忽略了。我在2007年年中開始發現通貨膨脹會成為未來嚴重的問題,而通膨時代,最佳的避險王道就是黃金!因此我在2007年7月開立黃金存摺,買進黃金,而這些黃金不但協助我抵抗2008年的通貨膨脹,也伴隨我順利度過那個全世界哀鴻遍野的年代!而美國的房地產價格約在2006年中~2007年初見頂,隨後在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引發市場震盪一陣子。由於次級房貸和通膨的紛擾,美國股市開始蒙上陰影,道瓊指數於當年10月創下2003年反彈以來的高點,之後一路下跌到2009年3月。

    2008年初,油價迅速漲破100美元,此時油價造成的高通膨已經種下當年股市大崩盤的因子。之後油價快速地上漲,加上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破產,且效應還隨著房價的不斷下跌以及衍生性商品的牽連而越來越大。我在這時候已經警覺到情況可能會非常糟糕,開始把2008年初買進的紐澳幣止損掉,專心抱緊能夠避險的瑞士法郎和黃金。油價於7月中暴漲到147.27美元,股市更加一蹶不振,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在5月底到7月中跌了19%,台股在同時期從9309點跌到6708點,跌掉了28%,可見油價的威力遠大於三通!9月開始,雷曼兄弟破產、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大減,再度替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成為壓垮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全球股市開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暴跌,例如2008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短短10天,美國道瓊指數就跌掉了2500點!當時台股也迅速地暴跌到3955的最低點,很多投資人家庭破裂、意志消沉,甚至輕生了事。此時黃金和瑞士法郎因為通貨緊縮、金融界把資金回流美國救火,因此也開始下跌,然而這兩類資產不愧是美元之外最好的避險選擇,在年底均快速回升,全年也都有7%左右的漲幅。我在9月開始思考到金融機構因為美國總公司急需美元現金救火,一定會大量賣超台股變現成台幣,之後再將台幣兌換成美元匯回美國救火,因此美元的需求會大增,美元對台幣的匯率會升值,於是我就開始在31.2附近的價位大量買進美元。果不其然,在外資一片撤資風潮中,台幣一路貶值,我就在2009年初於34元以上的價位分批拋售,獲利10%以上,不僅把年初紐幣的虧損補回來,還有小賺。

    2008年對我來講,雖然過程實在是驚濤駭浪、扣人心弦,但幸好全身而退而且還賺了約7%,不過對於滿手股票的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好玩了。當年很多人因為投資太多股票或股票型基金,到最後因上班都無法專心而失去工作,真是可惜!更可惜的是,有很多投資者已經忘記2008年的教訓,但是2008年的教訓,我用一整本書來寫都不誇張,但是最後我只能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1.千萬不要讓單一類別的資產占總資產的25%以上

    這點我在Part2的第一節有提到。我在2008年沒有受傷的原因,除了我對景氣的判斷正確以及不投資股市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我資產分散在原物料和外匯中,且留存了大量的現金。此外,很多人在2008年的時候因為投資連動債導致血本無歸,實際上這些人只要投資的金額小,就算連動債變成廢紙,這樣的影響也比全部資金拿去投資股票小得多!舉例來說,2008年台股跌了50%左右,全部資金都買台股的人就損失50%,但要是你只用10%的金額去買連動債,這張連動債就算變成壁紙也才損失10%而已,只有損失10%的人在2008年都可以說是勝利者了!實際上我現在也有投資類似連動債的衍生性商品,就是一檔追蹤咖啡價格的ETN,美國股市的代號為JO,但投資金額占不到我總資產的5%,因此就算這張債券違約,我的損失也很輕微。從這點可以看出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至於那些整天鼓吹你把資金全部投入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老師」和「理專」,從今天開始就請他們閃一邊涼快去吧!

    2.不要讓政治或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高過對經濟循環的認知

    2008年3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很多人開始賭某政黨當選之後會開放兩岸三通,股票會飛漲上萬點甚至兩萬點,卻沒看清楚當時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已經開始搖搖欲墜,而像中國這類出口導向的國家,再怎麼大的規模也無法獨自撐起全世界經濟啊!近一點的例子就是,不管是哪一黨執政,最近物價照樣飛速上漲,這是因為現在的物價上漲多半是國際因素,而台灣除了農產品之外,幾乎所有的原物料都要靠進口,政府當然無法阻止物價上漲,如果政府硬要阻止這物價的上漲,那就只有補貼這個方法而已,但最後政府補貼的費用一定是全民買單,方法就是全民加稅,你願意嗎?

    我個人對景氣循環的看法是:經濟體會有自己的循環,人為干預只能減輕波動度,無法讓經濟永不衰退!要是你硬要讓經濟遠不衰退,代價就是波動更嚴重而已。較有名的例子是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破裂之後,美國Fed前主席葛林斯班降息到1%以刺激經濟,但這樣過度的降息(且低利率時間過久)導致資金氾濫,於是資金流入房地產,讓美國房價過度上漲,造成2007~2009年的次級貸款危機。透過以上的例子要請大家記住,鈔票和選票永遠不要混為一談!

    另外,談到單一事件對於市場的影響。其實大部分的單一意外事件對於市場的影響很小,甚至這些單一事件很多其實是長期的基本面累積之下的一個引爆點而已。例如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其實舉辦奧運的建設預期早就已經反應在股票中了,但一堆台灣投資者在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後無法拉抬股市,就寄望於北京奧運會有多少「商機」讓股市上漲,而完全忽略全球已經深陷次貸風暴和油價暴漲到147美元的雙重衝擊,因此當然賠得慘兮兮了。但投資者往往都是健忘的,今年(2010年)世足賽在南非舉辦,就又有投信投顧推出相關的廣告噱頭在吸金,請大家千萬不要再過分解讀單一事件了!

    3.資產的流動性很重要

    我在五大類資產的部分有講過,流動性就是資產的可變現性。很多人滿手台灣的股票,漲的時候固然很爽,跌的時候往往因為台股成交量小而賣不出去,因此一兩次大跌就毀掉以前的全部投資成就。這就是「當你需要流動性的時候,往往就是流動性最缺乏的時候」,而流動性高的資產如黃金、已開發國家的股票(如美國股票)、外匯存款,建議無論如何要持有一項,以便隨時可以變現應急。至於流動性差的資產,如房地產(最差)、新興市場股票(如台股或相關新興市場基金)、某些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如連動債)、贖回日期較長的基金,持有時應該特別謹慎,避免超過總資產的20%,以免一遇到大跌無法賣出而血本無歸。

    超跌之後必有超強的反彈,這是金融市場的定律。全世界經歷2008年風暴的同時,美國和主要央行開始大力減息,這時候我已經看穿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的意圖,就是用通貨膨脹強迫大家消費。我的思考流程是這樣的:2008年底由於大家預期經濟狀況很差,加上物價下跌,於是大眾延遲消費。原因如下,要是你現在要買的東西明天會再便宜10%,你會現在就去買嗎?當然不會。但是不消費就會造成工廠倒閉,裁員更嚴重,大家更沒有消費力,就又更延遲消費,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中。所以適度的通貨膨脹是好事,通縮往往都是萬劫不復的。因此,全世界央行就在美國的帶領之下,開始採取以下幾個方式強迫大家消費:

    1.降息到零

    用這種方式,一來可以讓定存無利息,二來讓貸款利率變低,兩個都是促進消費或投資的絕招。

    2.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

    有些主要國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的資金,以減輕大家囤積現金準備「過冬」的壓力。這樣一來可以讓現金多到貶值,二來是讓金融機構填補呆帳,讓他們可以安心放款給企業界或消費者,以刺激消費或投資,增加經濟活力。

    於是,2009年全球經濟才會在一片看衰之中強勁復甦,甚至連郭台銘、張忠謀等知名企業家都看走眼,認為世界經濟要再衰退好幾年。我看出央行想要引發「再通膨」逼迫大家消費這趨勢之後,就開始布局通膨的相關資產,例如黃金、白銀ETF、汽油ETF、紐幣、澳幣,結果這些標的2009年至少都漲了20%以上!

    2010年開始,希臘債務危機讓市場動盪不安,非美貨幣下跌,讓我的投資報酬率減低不少。但是我的資產在黃金白銀的護航之下,上半年仍然有賺錢,這就是我一直告誡大家要做資產配置的原因。展望2010年及2011年,美元貶值仍會是主旋律,原因我已經在Part1之中講過了。到2012年時,黃金會因為通貨膨脹、美元貶值等因素而漲到至少2000元,等到你看到全民幾乎都在談論「你今天投資黃金了沒」,這時候就是黃金和原物料的賣點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11051304x112010090800734,00.html

連結ETF成趨勢(投資型保單)

2010-09-09 工商時報 【記者陳慧芳/台北報導】

     看好近1年景氣逐漸回溫,不少投資人都將焦點轉向新興國家的股票、債券市場,壽險業者力推投資型保單之際,也極力在投資連結標的上動腦筋,希望從吸金標的擄獲更多保戶。

     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國人持有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金額,已達1,786億元,創了歷史新高;而另外觀察壽險公會統計,99年1至6月投資型商品保費收入也較去年同期成長7.1%,由此看來,民眾投資信心正逐步回升中。

     富邦人壽指出金融海嘯之後,大部分民眾偏愛越簡單、便利的金融商品,其運作透明度越高,投資安全度也越高。因此,9月份推出新投資型保單商品「富邦人壽吉祥理財變額萬能壽險」,除提供台股、區域型、單一國家型及新興市場等多元股債型基金,以及台、美、歐、澳4種貨幣帳戶,更首度納入7檔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商品連結。

     合庫人壽7月份上架的3個投資型保單專案,也提供共同基金及指數型基金共近500檔投資標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積極型、穩健型及保守型保戶的投資需求。現階段包括安聯人壽、法國巴黎人壽等投資型保單,提供ETFs連結,儼然已是新趨勢。

     富邦人壽指出,由於ETF組成內容即是所追蹤指數之成分股,操作重點不在打敗指數而在貼近指數,屬被動式管理,相當適合沒有時間研究單一基金的民眾。

     此外,今年來新推出的投資型保單,也以低門檻、低費用率為主要賣點。以投資門檻來看,每月最低1、2000元就可以投資;此外,也有業者祭出前置費用及帳管費的優惠,例如合庫人壽「致勝100保險專案」為躉繳型後收型保單,前5年每年僅收取1.5%的帳管費。

     第一金人壽在銀行通路7月下旬推出的「富貴人生」專案,則是提供相當於年金架構的費率,前1~3年的保費費用率僅2%,第4保單年度開始更再調降至1.8%。

     不過,壽險業者也提醒,投資型保單雖然為兼顧壽險保障與投資機會的利器,若客戶中途停扣或未定期檢視帳戶,仍有保單停效的可能,為維持保單效力,建議客戶隨時注意保單投資組合狀況,並適時投入保費,才能達到長期穩健累積財富的目的。


Comments:投資型保單有ETF可以選擇是好事,但是其實以投資型保單的ETF費用來說,還是比直接購買ETF貴上不少!


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每個月本來就會收大約50-100的帳戶管理費。而幫保戶選擇投資ETF的時候,其實是保險公司幫保戶去買ETF,可是卻會收取1.5%-2.5%的手續費,這其實都是很昂貴的費用。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三鼎REITs 將提前清算

【經濟日報╱記者洪凱音/台北報導】

政府打房讓不動產價格鬆動,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也出現獲利了結跡象。根據公告,規模逾38億元的三鼎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將於10月28日清算,成為國內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清算首例。

三鼎REITs自2006年發行至今,已超過四年多,投資標的包括台北市南京東路的大陸工程「前瞻21」辦公大樓、台北市忠孝東路頂好商城(地下一樓到二樓),以及誠品桃園南崁物流大樓(地上六層樓)。

不動產專家表示,前兩項投資標的的出租率、收益率皆相當穩定,預計市場大戶投資四年多以來的套利空間達40%,應該是有投資大戶主導,受託機構才會選在10月底召開受益人會議,決定提前清算這檔REITs。

專家分析,台灣商辦大樓在2007年上漲最多,而這檔基金的投資標的又以頂好商城地下一樓與地上一、二樓最好。

不但位於商圈最精華地段,且有上千坪,頂好超市、伊是咖啡與麥當勞等都是長期、穩定商家,年報酬率應該有很好的成績。

據了解,已有幾家壽險公司向受託機構申諘清算三鼎,10月底受益人大會應該可順利決議清算,各受益人可望按比重取回現金。

市場人士指出,基泰之星REITs是下一檔較可能清算的基金。

宏大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執行長郭國任建議,商辦大樓目前行情喊得很高,但實際成交價格卻未如預期,不動產投資長期仍看漲,預估明、後年才是價格高段,投資人應學習國外REITs長期投資,才能追求最高獲利。

閱報秘書》REITs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是不動產證券化商品,特色是以不動產為投資標的,每年分配股息。

一般辦公大樓所有權通常屬於一位或數位所有權人,但不動產證券化後,辦公大樓的「所有權」交付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可再把大樓所有權切割成較小的單位讓投資人認購。

【2010/09/07 經濟日報】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整批→逐檔 境外基金審查趨嚴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10.09.04 02:26 am

國內投資人未來買到新境外基金的速度可能變慢,金管會官員透露,為讓境內外基金管理更一致且公平,未來對境外基金管理可能趨嚴,境外基金審查方式將由整批審查改為和境內基金一樣逐檔審查。

金管會官員透露,後續對境外基金管理將從「超國民待遇」拉回到「國民待遇」,且將視境外基金對台灣的貢獻度採取差異化管理;所謂境外基金對台灣的貢獻度,舉例說,像是在台灣的總代理商聘請多少員工、繳多少稅給台灣政府等,金管會還在研議衡量貢獻度的方式。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天邀請證券、期貨、投信業者座談,投信業者呼籲金管會應該「衡平境內、境外基金的管理」,採取差異化管理。金管會也回應,將加快國內投信基金審查速度,去年平均每檔審查時間是82天,今年已縮短為76天,未來將進一步縮短。

經濟日報/提供

另外,金管會也研議開放投信業者發行「多幣別基金」,即基金在台灣銷售可採取新台幣計價,如果到海外銷售便可採用當地幣別計價,或用美元、歐元計價。

金管會如果採取相關措施,影響是國內投信發行新基金速度可變快,境外基金則會相對變慢,進而影響投資人可買到的基金商品種類。

據金管會統計,境外基金在台銷售共1,020檔,總規模2.19兆元,已超越國內投信所發行537檔基金的1.89兆元。投信業者指出,多數國家對於境外基金銷售的管理嚴格、限制很多,但台灣卻很寬鬆;例如證期局對境外基金來台銷售採取批次審查,不是像國內基金一檔一檔審。

換言之,過去境外基金來台,只要性質相同的基金,例如傘型基金,一次便可能放行好幾檔,被投信業者認為是「超國民待遇」。

昨天上午美僑商會也主動拜會金管會主委陳裕璋,除肯定台灣最近與盧森堡簽訂一般性的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更促請金管會儘快與盧森堡、愛爾蘭進行基金法規比對,洽簽基金MOU。

一旦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妥基金MOU,原本我方限制境外基金在註冊地要滿一年才能來台銷售、投資衍生性商品不能超過基金淨值的10%等兩項限制都將解除,業者指出,這代表未來境外基金只要一成立便可立刻來台銷售。

【2010/09/04 經濟日報】

壽險業資本適足率 7家不合格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10.09.05 03:54 am

壽險業上半年最新資本適足率(RBC)出爐,30家壽險公司中,有7家公司未達200%法定標準,合格公司有23家。

這7家資本適足率不及格的壽險公司,包括國華、國寶、遠雄、幸福、朝陽(原興農)及宏泰人壽,唯一一家的外商公司是法國巴黎人壽。

金管會保險局要求各壽險公司在8月底前,上網揭露各公司最新資本適足率RBC狀況,未達法定合格標準的公司,多半都是大家熟知的老面孔。但因為上半年投資市場動盪,壽險業淨值全面縮水,許多公司的RBC在6月底,其實都下挫,但到7月之後,已經恢復。

今年上半年RBC合格的壽險公司,共有23家,大型壽險公司,包括國泰、富邦、新光、南山人壽等,RBC標準都介於200到300%之間。但新壽險公司,例如合庫人壽、第一金人壽,或外商壽險公司,例如匯豐、康健、友邦、保德信人壽等,這些公司因為規模小,投資操作保守,RBC都「超標」,都在300%以上。

【2010/09/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