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人民所得沒有復甦

【經濟日報╱社論】

2012總統選戰氣氛正酣,國民黨、民進黨已展開政策對壘,經濟表現則是檢視政策成效的客觀指標。依主計處最新公布的成果,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由5.01%降為4.81%,主要是國際股市一連串暴跌及歐美國家普遍調降明年經濟展望,短期景氣出現衰退可能性,執政黨已須努力維持景氣於不墜。另一值得關注的重要指標,則是反映人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可支配所得,結果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88%,但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僅增加3%,平均每戶更幾乎是零成長的0.2%,印證了人民無感復甦的印象,值得政府和各界深入檢討。

依主計處年度的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去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為27.4萬元,比前年成長3.0%,跳過2008年金融海嘯這一特殊年份不計,比2007年小增0.36%。若把物價上漲因素納入考慮 ,由於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前年上漲0.96%,更比2007年上漲3.61%,扣除物價上漲的損失後,去年實質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所得只比前年增加約2%,更比2007年減少約3.2%。這結果和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率相差極大。固定價格GDP 2010年比2007年成長9.8%,給民眾的印象似乎是我國已由不景氣中恢復;但由這次家庭收支調查看來,每人可支配所得卻比金融海嘯前還低3.2%。這已不是無感復甦,而幾乎是沒有復甦。

可支配所得與經濟成長率間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並不令人意外,早在半年前我們就曾依據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的具體資料指出,GDP成長率的計算有一些方法上的問題,因此算出來的成長率和人民實際的所得有很大的差距;並在分析去年復甦何以無感時,指出人民實際所得和不景氣前相比增加有限。

然而,政府卻不重視這樣的事實,仍以所用方法是國際通用方法來因應外界的評論;部分官員甚至認為無感復甦的說法是不了解事實,或是為批評而批評。如今家庭收支調查證實了人民所得沒有增加的事實,希望政府和各界好好重視。

經濟成長率高而人民所得卻未增加的原因,我們在分析復甦無感時已經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貿易條件的惡化和資本折舊的增加。計算實質GDP時,一般是假設出口品和進口品都仍是按基期年(2006年)的價格來買賣,但實際上,2006年以來卻是出口品價格下降、進口品價格上漲,因此實質GDP的數字就高估了台灣民眾真正的收入;依主計處的資料,2010年這項高估的金額,也就是國民所得統計中的對外貿易變動損益高達9,757億元。至於折舊,是我國資本的消耗,是一種成本,也不會成為人民的所得。2010年的折舊比2006年多了1,777億元,是計算GDP成長率的一部分,但不是人民所得的成長。僅這兩項,就會使2006至2010年間人民所得的成長比GDP成長率少9.1%。

人民所得和GDP成長率出現這麼大的差距,以及近年人民所得少有成長,甚至減少的現象,顯示政府不該再過度重視GDP的成長率,也要關注國民所得的變化,如此推動的經濟成長才能為全民共享。出口量的成長以及資本密集的重大投資,都能使GDP出現立竿見影的成長;但其後果若是出口價格下跌及資本折舊大幅增加,則如上述分析,GDP的成長並未帶來人民所得對應的成長。因此,主計處雖預測今年GDP可成長4.81%,但依主計處5月的預測,今年貿易變動損益和折舊又將比去年增加4,820億元,把這項金額扣掉,則主計處預測的今年國民所得將只成長1.6%,加以現今全球景氣可能再下滑,今年人民實際所得更不宜樂觀。

【2011/08/29 經濟日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