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重大疾病險費率比較

重大疾病總共有七項: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尿毒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這些疾病除了很容易致命以外,就是往往會需要很龐大的醫療費用,而且幾乎都是一次就可能要十幾萬元以上,所以跟一般醫療險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重大疾病險大多都是一次性給付,例如購買的保額一百萬,確定罹患這些重大疾病而且又符合理賠條件的話,就直接理賠一百萬,然後保險合約就失效了。

然而,問題也就在於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其實挺高的,尤其裡面有好幾個都是十大死因裡面赫赫有名的疾病,但是要符合重大疾病顯得理賠條件卻並不容易。例如心肌梗塞,要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
(一) 典型之胸痛症狀。
(二) 最近心電圖之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
(三) 心肌酵素之異常增高。

就算不是醫學專業,應該也知道要同時符合這三個理賠條件,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心肌梗塞了,而還要剛好死不了,才有理賠,所以有不少人詳細看過重大疾病險的理賠條件之後,往往都會說,要拿到理賠,不能病得太輕,要病到快死了卻又死不了才可以。

然後再看看腦中風(其他的中風都不算喔!),要發生六個月之後還殘留所規定的症狀才可以,像是兩肢體以上運動或感覺障礙、喪失語言或咀嚼機能,如果你很幸運病好得很順利,剛好沒這麼嚴重,但是又還是受腦中風後遺症所苦,例如不良於行、能吃軟質固體食物,那很遺憾,不符合理賠條件。而器官移植,通常是等不到器官....

所以其實重大疾病險最容易符合,也最多人申請理賠的,就是癌症一項而已。也因此有不少人就直接當成是一次性理賠的癌症險來用,畢竟現在癌症險已經漲到很貴的程度,而且初次罹患癌症的給付又往往只有十萬左右,其實對治療癌症是不夠的,而重大疾病大多是五十萬、一百萬這樣的額度,其實對於治療癌症來說,算是比較切合所需。

網路上查不太各種重大疾病的好發年齡,只有癌症的資料,不過最常用到的也是理賠癌症,所以還是提供給大家參考:

 可以發現癌症的好發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而重大疾病平均的好發年齡則是在30歲以上,而兩者的發病率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快速上升,在65歲時幾乎所有的重大疾病或癌症都有很高的發病率。也因此從重大疾病險或癌症險的保費費率就可以看出哪個年齡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是如何。

重大疾病險有許多種,有些重大疾病險還有包含壽險,有些重大疾病險則除了原始的七項,還附加了十幾項甚至幾十項的重大疾病,包括猛爆性肝炎、肝硬化、阿爾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症、全身性紅斑狼瘡等,但是有壽險當然費用就會增加,而包含的疾病越多費用也會增加越多,而如果以機率來看,七項原始的重大疾病幾乎已經包辦了半數了國人死因了,因此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以最原始的七項為優先考慮。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定期險和終身險的比教了。

目前市面上有兩張常被拿來比較的重大疾病險,這兩張都是最簡單的七項疾病,不包含壽險,皆為一次性理賠。首先要介紹的是「法國巴黎定期重大疾病險」,這張保單只能去彰化銀行購買,沒有其他的通路或管道,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更不會有業務推銷,但是有作功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張保單是物美價廉。而終身險則以「國華人壽新重大疾病終身健康保險附約」為物美價廉的代表,但是請注意這是附約,因此如果沒有國華人壽的主約可以附加,還需要多一筆主約的費用,而且國華人壽目前的財務狀況並不好,處於被政府接管的情況。不過這邊純粹比較終身和定期險的差異,先不考慮其他因素,以下比較以一百萬的保額來作比較:

剛剛有提過,30歲是重大疾病開始好發的年齡,所以定期重大疾病的保費在30歲以下只有一千元左右,跟保額比起來有將近一千倍,但是30歲以上就逐漸上升了,到50歲左右已經要一萬左右的保費了,跟保額的差距只剩下一百倍,而且男性和女性的保費開始分道揚鑣。而60歲男性保費更是上漲到兩萬五,跟保額差距只剩下四十倍。跟定其險不同,終身險即使是零歲保費也要一萬左右,但因為是繳費二十年都一樣的費率,所以等於繳20萬就有100萬的保障,但問題在於零歲的100萬到了60歲時可能購買力剩不到一半,因為貨幣一直貶值。

如果以30歲開始投保來算累積保費,那麼30歲投保終身重大疾病險累積繳出的保費大約32萬或38萬(男女不同),繳完20年終身有保障。而30歲投保定期重大疾病險,每年都要繳費,只有該年度有效,而且保費會隨著年齡每五年大幅度增加,大約在50歲的時候男性的累積保費會超過女性,而且快速拉大差距,而50歲也是保費超過一萬的年齡。而以男生來看,定期險的總繳保費會在63歲追上同樣是30歲開始投保終身險的人,而女性則是65歲會追上終身險的人。

 終身險的保戶,是在30歲到49歲這20年間,每年繳約兩萬元先把錢存在保險公司,獲得終身的保障,而定期險的保戶,則是在年輕的時候先負擔便宜的保費,每年繳大約兩千元而已,但是隨著年紀的增加,保費也越漲越貴,但即使保費快速增長,在終身險繳完保費的50歲,定期險也才只要繳一萬六千元左右而已,等於是在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投保定期險的人可以用小錢買到大保障,但是五十歲過後,最好要開始自己存醫療費用了。同樣30歲開始投保,到50歲的時候,買終身險的人繳了386000, 買定期險的人繳了104500,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買定期險的人可以多了快要三十萬的資金彈性運用,或是把這些錢存下來生利息或作退休規劃。

 終身險的人把錢繳完就擁有終身的保障,但是定期險則要每年持續繳費才有保障,但是年紀越大的時候,罹患重大疾病的機率越高,保費卻越貴,甚至年繳保費在65歲以後要高過三萬,這時候其實有幾個可以採用的策略:
一、保費多少以上就不繳了:例如男性在55-59歲,保費為20300,60-64歲為25100,65-69歲為31700,保護可以自己設一個門檻,例如保費只願意繳到兩萬五左右,那麼65歲以後就不再投保。

二、總繳保費累積多少以上就不繳了:例如在55歲時總繳保費會超過20萬(保額五分之一),60歲的時候總繳保費會超過30萬,63歲總繳保費會超過終身險,64歲總繳保費會超過40萬,67歲總繳保費會超過50萬,這等於繳出去的保費已經超過一半的保額了。

三、隨著自行規劃的醫療基金額度增加而降低保額。例如在30歲時決定投保定期險,而把定期險與終身險的差額自行存貨投資,而到50歲時,剛剛有算過差距已經達到30萬,而如果這段期間投資獲利或定存利率不錯,可能資金會成長到50萬,那麼因為有50萬的自備醫療費用,就可以把保額降低50萬,而保費也會降低一半。

四、重大事件:例如退休後領到一筆退休金,比較有能力應付重大疾病的衝擊,此時因為保費昂貴,買保險也逐漸失去花小錢買大保障的原意,那麼就可以選擇不再續約。或是兒女都長大成家立業了,不再負擔家庭責任,房貸都繳完了,不會每個月的薪水有很大一部份都貢獻給房貸,此時個人儲蓄也會快速增加,也就比較有能力承擔重大疾病的衝擊。

 重大疾病通常跟家族病史有關,因此如果有相關病史,那麼最好將定期重大疾病列為考量,尤其現代的生活習慣,已經讓重大疾病的好發年齡不斷下降。而如果規劃便宜的定期險,也要記得規劃年老時保費高漲的因應之道。

 此外,PTT保險版也有版友推薦富邦的「安心護照」,是定期重大疾病險和壽險合一的特殊保單,剛剛有提過附加壽險的重大疾病險比較貴,但「安心護照」是二選一的理賠方式,也就是如果身故或全殘,以壽險理賠,如果是罹病,則以重大疾病險理賠,保費在40歲之前比「法國巴黎定期重大疾病險」高,但40歲以後就比較低了,算是便宜的定期重大疾病險和壽險。這也是值得考慮的保單,不過男女費率一樣,所以要仔細比較。以65歲的保費來說,「法國巴黎定期重大疾病險」男性要31700,女性要17500,差距很大,而「安心護照」則不論男女都是24445,所以對男性來說「安心護照」比較划算,但女性則是「法國巴黎定期重大疾病險」比較划算,但如果有壽險需求,則加上了200萬壽險之後,還是「安心護照」比較划算。

 以女性來看,其實都投保「法國巴黎定期重大疾病險」就好了,除非有壽險考量,那麼「安心護照」反而就是很不錯的保單。而男性的話,則「安心護照」以費率來看是很不錯的保單,尤其是40歲之後。只是「安心護照」最高齡只有65歲,而且沒有保證續保。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保誠人壽的退休試算


網址為:http://pcalife.event2.tw/fna4/fna4.aspx

這個試算設計得很不錯,大家可以自行算算看目前的規劃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少花錢才能富裕到老?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6月21日

如果你是個千萬富翁﹐每年只花掉自己財富5%的想法聽起來好像太節儉了。

實際情況是﹐只要年支出比例超過3%﹐經年累月你的財富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窟窿。

道瓊斯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佛羅里達州財富顧問公司Genspring Family Offices的一項測算﹐如果一個家庭每年花掉財富本金的3%以上﹐30年後這個家庭還有任何財富留下來的幾率非常低。

具體是這麼算的:假設這個家庭的投資配置為50%的成長型﹐45%的防御型﹐還有5%的現金﹐每年的稅前投資收益是8.29%。現在扣除資本利得稅﹐並引入每年3%的通貨膨脹率進行計算。

如果這家人每年花掉本金的1%到4%﹐那麼30年後還能保住一部分財富的幾率在85%到100%之間。

令人害怕的是:如果每年花掉5%到10%﹐那麼30年後有錢剩下來的幾率為零。

Genspring公司還做了一些測算﹐思考一個家庭該如何開支才能在30年後保住本金。如果這家人每年花掉本金的1%﹐則有92%的幾率可以保住本金。如果每年花2%﹐則幾率降至77%。每年花3%﹐則幾率降到了52%。

如果一個家庭每年花掉本金的5%到7%﹐那只有不到13%的機會能保住本金。當然﹐前提是這個家庭不再增加新的收入來源。這種測算基於的假設是:有錢人想把自己的財富傳承下去﹐而不是在有生之年盡情享受﹐能花多少花多少。

等以後年景變好﹐有錢人又想大手大腳花錢的時候﹐不妨想想3%這個神奇的數字。

你每年花出去的錢超過投資本金的3%嗎?

Robert Frank

(“奢華人生”專注於富人的生活和文化﹐由Robert Frank主筆。)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預售屋履約保證 業界反彈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2010.06.15 03:33 am

行政院消保會日前對預售屋制度提出四項措施,工商建研會理事長賴正鎰昨(14)日表示,行政院消保會提出的內容都不可行,政府進行改革,應該尋求與業界共同討論,而非閉門造車,拿建築業開刀,消滅預售屋。

消保會上周通過修正預售屋範本及應記載事項部份條文,規定建商最快自明年2月起必須提供履約保證。

賴正鎰指出,台灣預售市場一年規模約8,000億至1兆元,如果全面實施預售屋履約擔保制,在沒有完整配套措施下,消費者繳的三成自備款都將被凍結在金融體系,使銀行多出3,000億元的濫頭寸,將會拖累銀行。而建築業則會出現3,000億元的資金缺口,造成建商短時間內籌措資金困難。預售市場產業鏈中斷,將使預售市場崩潰。

業界認為,先前有房屋分開計價規定,現又有預售屋履約保證,政府一再出招,全是針對預售屋市場。

業者解讀,政府此舉是要「消滅」預售制度,這些法案一旦付諸實施,將使預售屋市場崩潰,全台有上百萬從業人員將失業。

賴正鎰指出,消保會提供的四種履約保證方案全都不可行。首先,金融機構提供價金返還保證,銀行要承做消費者購買預售屋的價金返還保證業務;既然是預售屋,房子還在銷售,何來消費者?其次,在金融機構設立價金信託專戶,但消費者尚未出現,有關消費者的權利義務,必須由政府代為制定。

同時,建商與同業互相擔保,但證期局訂的「公開發行公司背書保證作業處理辦法4-2條」規定,同業互為保證幾乎是不可能。最後,是公會連帶保證,但即使是小型建商,其財務規模都大於各級建商公會,公會沒有足夠能力為同業做保。

【2010/06/15 經濟日報】

Comments:這是一篇很好笑的反彈。首先,上百萬從業人員將失業?數據怎麼來的,台灣勞動人口也才一千多萬,2010年八大房仲公司號稱房仲業務需求人數為17600人,而這個數字幾乎是各家公司現有人數(永慶約六千人,信義約兩千人),也就是說目前房仲業務加上預售屋代銷業務,頂多五萬人。而一兆資金如果佣金抽成為5%,就是500億元,分給五萬人,每個人年薪都百萬了,更別提還有中古屋市場。


現在擺明就是預售屋業者既得利益,消費者自己要睜大眼睛。預售屋業者竟然會幫銀行說話,我看是建築業界財務槓桿玩太大,資金週轉不過來才是真的。而這種情況下還不願意給履約保證,那不是擺明了消費者完全沒保障嗎?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負利率現蹤 升息壓力增

【聯合晚報╱吳文淵】
2010.06.07 09:45 am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最近提出救市機制退場的三指標,分別是經濟成長率、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前兩者一般呈現正相關,經濟成長邁大步,就業機會多半跟著增加,但在結構性失業難解下,「無就業復甦」的憂慮依然如影隨形,因而各項刺激政策還不想退場;這時,物價問題的關鍵性立時浮現:如果物價平穩,退場就尚無急迫性,但若物價漲幅走高、甚至超過名目利率,以致出現負利率時,退場壓力就來了。


物價上漲率的可接受度,要看經濟體的發展程度而言,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會設定一個監控目標,例如中國大陸是設定在3%;台灣則強調去除食物及能源的核心物價,一般則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2%為一警戒值。另一常用以評估貨幣政策動向的指標是實質利率,即名目利率減CPI漲幅,當其為負數時,即代表負利率,表示民眾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收入,跟不上物價的漲幅。

對存款人而言,負利率代表儲蓄收入是負的,「用於當下」所購得的財貨因隨物價上漲而增值,高於未來的儲蓄收益,民眾的消費、投資意願都會跟著增強,因而有時會成為政府因應需求不足時的政策手段,就像1990年代後期的日本;對企業等借款人而言,負利率代表的是資金成本很低,甚至為負,則可能鼓勵了過度的投資,進而帶動原物料、勞動力價格的上漲,除了造成有限生產資源的排擠,甚至可能成為催生資產泡沬的溫床,那對經濟發展就不是件好事了。因此,當出現負利率現象時,除非是因應景氣低迷的必要之惡,通常意謂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要考慮轉向了。

近日國內的物價情勢,就已顯露出這樣的苗頭。以本國最大銀行台灣銀行的1年期定存固定利率0.9%為例,就已從今年2月起,連續三個月低於CPI上漲率;即使以中央銀行目前的重貼現率1.25%來計算,也是連三月低於物價上漲率,顯示負利率已經現蹤。這也讓行政院主計處即將發布的5月物價情勢更受關注;如果上月CPI漲幅未見緩和,負利率的幅度擴大,代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

其實,近來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固然是受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南北韓軍事衝突風險升高等事件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反映了對景氣前景的不確定心理;尤其是,經濟成長、就業增加等兩大正向指標都未見穩定,反向的通貨膨脹卻是蠢蠢欲動,讓全球經濟不只蒙上「二次衰退」的雙底疑慮,復加上「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風險。看來,剛忙完金融海嘯的各國中央銀行總裁又有得忙了。

【2010/06/06 聯合晚報】

長期失業人口 海嘯前2倍

2010-06-06 工商時報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指出,國內失業率雖已趨緩,但失業超過一年的長期失業人口卻已連續6個月超過11萬人,4月份11萬4千人,剛好是金融海嘯前的2倍。

     主計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儘管台灣的失業率也已由去年6.1%的高峰至降至目前的5.4%,但是失業逾一年的「長期失業」人數自去年11月升逾11萬以來,已連續半年皆在11萬人以上。

     台灣在金融海嘯前的長期失業人數(97年7月)為5萬7千人,如今11萬4千人,剛好是其2倍,顯示持續找一年而找不到工作者,一年多來急劇增加。

     主計處官員表示,長期失業問題通常要在景氣復甦一段期間後,才會緩和下來,由於目前景氣還在復甦的初期,因此長期失業不會那麼快就出現改善。

     一般刻板印象,長期失業應該多屬中高齡、低學歷這個族群,但主計處的調查顯示分配相當平均,年青人、中高齡、低學歷、高學歷,通通都有。

     今年4月份的調查結果,11萬4千位長期失業人口裡,30歲以下占3成,30-44歲占4成,45歲以上占3成,顯示長期失業並非是中高齡者的專利。

     從學歷上來看,長期失業人數中有近28%是大學以上的高學歷者,專科占16%、高中職占38%、國中以下者僅占18%,這個分布結構說明高學歷者同樣也面臨失業週數拉長的困境。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理專賣基金 收佣多少要公開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金管會昨天公告新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必須揭露「通路服務費」,強制業者把佣金攤在陽光下,遏止理財專員為了賺獎金、衝業績,一味推銷高佣金的基金,同時將買賣基金的交易成本透明化,保障投資人權益。

銀行、證券業理專銷售基金時,很多都看哪一家投信公司、境外基金公司給的佣金比較高,就賣哪一家的產品,而不是看投資人真正需求。

證期局主秘吳桂茂說,這項新規定適用境內外所有基金,而且無論是「新」基金或者已發行或已上架銷售的「老」基金一律適用。

為了避免銷售機構巧立名目、規避監督,他強調,不管是報酬、費用、手續費、折讓或退佣等任何名義的利益,只要來自「上手」給付的,基金銷售機構都要對投資人揭露。

據了解,基金銷售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商、投顧與投信公司,大約7成以上基金透過銀行交易,銀行成為基金最大通路;而銷售基金的手續費 (或佣金)收入也是銀行主要獲利來源,不過銀行代銷基金,究竟拿了多少佣金,卻是最高機密。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到4月底為止,國內投信公司發行的共同基金累計528檔,國外「進口」的境外基金共1004檔,國內外基金合計資產規模已逼近4兆元,銷售機構「佣金」大都從基金經理費中扣除,扣多少,投資人霧煞煞。

經理費(即基金管理費)率如以1.5%保守估計,4兆元基金淨值得支付600億元經理費,銷售機構從中分一杯羹,佣金收入相當可觀。

吳桂茂說,依照行政程序,新規定必須預告7天,如果沒有異議或其他意見,等金管會委員會議通過後實施。

投信業者則表示,佣金透明化有其必要,但也可能衍生出更多問題,例如金融商品複雜程度不同,理專付出時間、精力較多,佣金自然比較貴,佣金多不一定賺得多,未來必須全面性考量,包括調整銀行獎金、績效制度等,才可能解決問題。

【2010/06/02 聯合報】




基金銷售/很多費用淨值扣 「搞鬼」空間大

2010/06/02 11:13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鄒秀明/台北報導】
投資共同基金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但是,你可知道,投資一檔基金要被剝幾層皮嗎?

曾經某大銀行擔任理財專員的小林說,理專是矛盾的行業,公司認定的「好商品」,通常是指手續費、佣金高的基金;而公司認定的「好理專」,也很有可能對客戶傷害很大。

不具名的分析師說,理專若喜歡叫客戶短線進出,投資人就應該提高警覺,如果又買到不划算的基金商品,來來回回,最終得不償失。一定要切記:巴菲特說,如果投資沒有放十年的打算,連一分鐘都不要擁有。

相關人士說,通常新基金成立,保管銀行要負責募集,這時銀行都會祭出高額獎金、禮券等,吸引理專衝刺業績、拚命說服客戶認購。投資人一定要做好功課,先想清楚理專的動機。

投信業者說,一般人購買基金時,最在意申購手續費或轉換手續費,其實,基金公司為吸引客戶上門,祭出各種申購手續費優惠方案,零費率幾乎已成了慣例,而且申購手續費是外加費用,基金公司收多少,費率高低一目了然,不容易作怪。

基金公司的「祕帳」在於從基金淨值中扣除各項收費例如管理(經理)費、保管費、交易費用與各項行政開支等,如果操作績效達到一定標準,還收績效費。

這些費用名義上支付給基金公司,實際上可能透過基金公司分配給代銷機構,變成佣金,甚至直接付給理專,以「激勵」理專熱情推銷基金。

但不管以什麼方式付出,結果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是由投資人埋單。

【2010/06/02 聯合報】





基金佣金 將全都露
2010/06/02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金管會昨(1)日預告新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必須全面揭露「通路服務費」,也就是銀行、證券業賣基金時,從投信公司及境外基金總代理公司拿到的佣金,都必須攤在陽光下。

過去銀行、證券業理專在銷售基金時,很多都看哪一家投信公司、境外基金公司給的佣金比較高,就賣那一家的產品,而不是看投資人真正需求。

金管會指出,上述新規定可以避免銀行、證券業為了賺取高額佣金而拼命推銷特定基金。

目前投信公司、境外基金公司給銷售機構的通路服務費,大約是1.5%。

據了解,先前銀行局曾研議,計畫調降銀行銷售國內、外基金的通路服務費,從1.5%大幅縮減至以0.5%為上限,但銀行認為此舉將嚴重衝擊銀行基金業務,且民眾未來申購基金的手續費恐難再有折扣。

金管會昨天預告「境外基金管理辦法」及「投信事業募集基金處理準則」,要求銷售機構所拿到的報酬、費用、折讓等各項利益,應該向投資人揭露。該準則目前正在徵求外界意見,預計最快下半年才會開始實施。

證期局主秘吳桂茂指出,在資訊揭露之後,銷售機構比較不會因為收取的佣金比較高,而拼命推薦某一檔基金,可透過市場機制來發揮約束的力量。

目前各基金公司給銷售機構的通路服務費不一,須視各基金銷售情況而定。

例如有些銀行通路很強,基金公司需要透過銀行多賣點基金,就會給銀行較高費用;如果基金很搶手,基金公司給銷售機構的費用,相對可能就不會那麼多。

這些管理費是由基金公司支付給銷售機構,而不是由投資人付錢,但證期局認為,基於維護投資人權益,相關資訊還是必須充分揭露。

各基金公司給銷售機構的管理費用揭露後,金管會指出,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至少可以拿來參考,評估想投資的基金是否真像理專說的那麼好,還是只是因為基金公司給這家銀行的管理費比較高,銀行才力推相關基金。

【2010/06/02 經濟日報】

周行一:老百姓要自求多福的金融市場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6.05 02:53 am

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禍首之一美國,最近通過了新的金融市場改革法案,參眾兩院即將協商完成確立法案內容,歐巴馬總統簽署後即可執行新法,美國政府將能設立保護金融服務消費者的專責機構、更有權力能監控系統性風險、迅速接管及清算問題金融機構、監督衍生性商品市場的交易,並迫使某些衍生商品於集中市場交易。儘管新法對於降低市場風險有所幫助,但是並未解決造成金融危機的真正禍首—貪婪。

金融危機中有許多美歐金融機構倒閉或受政府接管,亞洲本土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能倖免於難,並非因管理水準較高,或較不貪婪而能置身事外,而是因並未參與美歐機構為追逐金錢而罔顧風險及社會大眾權益的貪婪遊戲。例如台灣金融機構過去經常抱怨政府管得太多,使得業務受限,這次反而因不能參與國際競爭而未受到影響。

但是儘管全球市場才剛開始復甦,金融機構創痛猶在,亞洲的強勁成長力道已經讓倖存的國際大金融機構開始故態復萌,例如大量招募人員、承諾高薪酬、為了搶購併等投資銀行熱門業務,又再以銀行貸款誘勵客戶從事高風險活動等等。

台灣本土機構其實是還沒有能力從事那些貪婪遊戲的,但是貪婪是普世現象,在台灣僅是以不同形貌出現而已,譬如台灣金融機構還是在種種法規限制下,幫助國際大機構賣給台灣散戶不應購買的金融商品,使得許多人受害;幾年前的卡奴現象也是因金融機構拚命競爭業務產生的結果。

股市去年驚人反彈後,台灣社會毫不令人意外的又歷史重演:財經報紙、雜誌的銷量增加,針對股民的電視節目又熱絡了,銷聲匿跡許久的股市名嘴復出了,金融機構仍舊大量提供民眾短線交易消息,目的就是要賺散戶的錢。台灣資本市場的商業模式可以稱為「散戶交易模式」,券商的收入百分之五十來自股市交易量,而股市交易量百分之八十由散戶貢獻,所以散戶的交易是媒體、名嘴、金融機構主要的收入憑藉,投資人愈喜歡交易,靠散戶賺錢的人就獲利愈多,所以大家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散戶注意力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散戶也要為這個現象負很大的責任,大家都想靠股市賺大錢,很少人的投資目標是僅想獲得股市的平均報酬率(美國百年的年平均報酬率是百分之十二左右,台灣在可預見的將來應有較高的平均報酬率)。希望靠買賣股票就能賺大錢其實是想不勞而獲,因此很容易會被別人利用這種心態來賺錢,所以散戶追逐股市相關報導、跟隨老師進出、頻繁交易就反而是種正常的現象了。

每當市場巨變的時候,總有人指責是被誤導而投資的,其實主管機關要保護想發財的散戶並不容易,似乎應花更多的資源保護那些每天腳踏實地努力工作賺錢,未參與投機,卻會因金融機構倒閉而連帶受害的納稅者(collateral damage),所以不讓金融機構承擔太多風險,或者變成過大而使得倒閉的社會成本過高,是主管機關應當特別注意的。至於散戶,如果還有不勞而獲的心態,除了願賭服輸之外,恐怕要自求多福了。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2010/06/05 聯合報】

死因時鐘首度發表 每3分42秒一人死亡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0.06.04 09:33 am

12年來 國內死亡人數首度下降

衛生署今天公布最新死因統計報告,98年全國死亡人數14萬2240人,這是12年來,國內死亡人數首度下降。國健局今年也首度發表「主要死因發生時鐘」,98年平均每天死亡人數389人,每3分42秒就有一人死亡。

另外,台灣每天約109人死於惡性腫瘤,相當於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平均每天11人自殺身亡,平均每2小時9分22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每天發生20人意外事故死亡,平均1小時11分26秒就有1人死亡。

衛生署也表示,標準化死亡率則為每10萬人口466.7人,比前一年減少3.6%,創下20年來新低。

惡性腫瘤 去年10大死因之首

98年10大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28.1%)、心臟疾病(10.6%)、腦血管疾病(7.3%)、肺炎(5.9%)、糖尿病(5.8%)、事故傷害(5.2%)、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5%)、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5%)、(自殺2.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2.8%)。順位與97年相同。

【2010/06/03 聯合晚報】




10大死因癌第一 子宮頸癌死亡率明顯下降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10.06.04 03:19 am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根據統計,九十八年台灣地區每十三分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但死亡率明顯較前年下降百分之零點九,其中因子宮頸癌拜近年來「六分鐘護一生」的大力宣導,死亡率下降最明顯。

衛生署統計室科長彭花春說,去年前十大主要癌症與前年相同順序者,依序是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其中食道癌、胰臟癌各往前進一名,居第八、九名,子宮頸癌退到第十名。

癌症也是二十五至六十四歲中壯族群的主要死因,男性因癌症死亡人數比率比女性高,但肺癌、肝癌、子宮頸癌、胃癌的標準化死亡率皆有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口腔癌、食道癌、胰臟癌都有兩位數字的成長。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說,食道癌、口腔癌的發生率、死亡率在其他國家有下降趨勢,但在我國,這兩種癌症死亡年齡的中位數最年輕,各為五十五歲、五十八歲的中年人口,研究顯示,它與吸菸、喝酒、嚼檳榔有關。至於上升中的胰臟癌,雖然發生原因不明,但與因酗酒造成的胰臟炎相關。

衛生署表示,由於肺癌、肝癌較不易早期篩檢,但衛署近年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讓更多患者能早期發現,使得子宮頸癌死亡率明顯下降,呼籲民眾踴躍配合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腸癌篩檢。

【2010/06/04 聯合報】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股匯夾殺 壽險業RBC拉警報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
2010.05.30 03:00 am

壽險公司5月飽受股、匯市夾殺,讓上半年壽險業風險資本適足率(RBC)跟著拉警報,業界推估,除國泰、新光、富邦等大型壽險公司的RBC可穩守在200%的法定水準之上,去年底處在及格邊緣的公司,RBC恐怕都會跌破200%,被金管會留校察看。


金管會前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採取RBC計算暫行措施,包括股票未實現損益可只認列20%,以避免保險公司RBC縮水;但相關措施今年起不再適用,股票未實現損益必須全數認列,對股票投資部位較高的保險公司衝擊最大。

保險業指出,今年第二季受歐債風暴和南北韓情勢衝擊,台股從8,300點跌至一度逼近7,000點,5月股市上下震盪就近千點,操作難度大增,保險公司因為每半年就必須檢視RBC,投資難度更高,遠超過投信基金經理人或券商自營部。

一家壽險公司投資主管說,RBC早就跌破200%,而且現在努力也沒用,所以這兩天根本不再在意RBC變化。

保險業者形容,去年只要接近6月底、12月底,不少壽險公司的投資部門便努力砍股票部位來拚RBC,有些公司更在每天收盤後都立即試算當日的RBC,但現在有些公司已完全棄守;市場甚至傳出,某大型壽險公司5月中旬的RBC也降至210%,接近不及格邊緣。

壽險公司投資主管說,壽險公司投資股票以長線為主,理論上應該較容易布局,但是因為有RBC的規定,讓投資部門每近月底便得「清倉」,反而變成短線進出。

壽險公司投資主管分析,台股下半年題材通常較多、行情表現也多數較好,現在按理是壽險業進場布局台股以參與下半年行情的時點,但很多公司的投資部門「卡」在RBC數據好不好看的問題,一直無法決定該清倉還是進場。

去年底RBC低於200%的壽險公司,包括國華、國寶、興農、幸福和遠雄五家。壽險人士說,今年上半年RBC不及格的公司家數絕對會比去年底增加,尤其以中小型且股票投資部位較高的壽險公司壓力最大。

壽險人士指出,大型壽險公司還能處分不動產或透過增資強化RBC,小型壽險公司只能眼睜睜等著金管會寄紅單來。

以新光人壽為例,為使RBC站穩200%,日前出售內湖科學園區的漢諾威科技大樓,月間將再標售寶慶路土地,本月21日董事會並通過辦理50億元私募現增,由新光金挹資。台灣人壽則是委託戴德梁行,將於6月初標售台北市、台中市的三塊土地,以提高RBC。

新聞辭典》 風險性資本適足率

風險性資本適足率(RBC),是保險業自有資本與風險資本(Risk-Based Capital)的比率,代表保險公司因應經營風險準備的自有資本高低;計算公式的分子是自有資本,分母是風險性資本,股票等投資工具因具風險,投資金額愈高,將使分母愈大。

金管會規定,壽險公司RBC公布分為三級,包括300%以上、200%至300%、200%以下;依規定,國內保險公司RBC須高於200%以上。若低於200%,保險公司須對向保險局提出增資計畫,在恢復標準前,單筆投資上限、投資標的等均都會受到限制,有進入惡性循環的狀態。

【2010/05/3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