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負利率現蹤 升息壓力增

【聯合晚報╱吳文淵】
2010.06.07 09:45 am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最近提出救市機制退場的三指標,分別是經濟成長率、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前兩者一般呈現正相關,經濟成長邁大步,就業機會多半跟著增加,但在結構性失業難解下,「無就業復甦」的憂慮依然如影隨形,因而各項刺激政策還不想退場;這時,物價問題的關鍵性立時浮現:如果物價平穩,退場就尚無急迫性,但若物價漲幅走高、甚至超過名目利率,以致出現負利率時,退場壓力就來了。


物價上漲率的可接受度,要看經濟體的發展程度而言,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會設定一個監控目標,例如中國大陸是設定在3%;台灣則強調去除食物及能源的核心物價,一般則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2%為一警戒值。另一常用以評估貨幣政策動向的指標是實質利率,即名目利率減CPI漲幅,當其為負數時,即代表負利率,表示民眾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收入,跟不上物價的漲幅。

對存款人而言,負利率代表儲蓄收入是負的,「用於當下」所購得的財貨因隨物價上漲而增值,高於未來的儲蓄收益,民眾的消費、投資意願都會跟著增強,因而有時會成為政府因應需求不足時的政策手段,就像1990年代後期的日本;對企業等借款人而言,負利率代表的是資金成本很低,甚至為負,則可能鼓勵了過度的投資,進而帶動原物料、勞動力價格的上漲,除了造成有限生產資源的排擠,甚至可能成為催生資產泡沬的溫床,那對經濟發展就不是件好事了。因此,當出現負利率現象時,除非是因應景氣低迷的必要之惡,通常意謂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要考慮轉向了。

近日國內的物價情勢,就已顯露出這樣的苗頭。以本國最大銀行台灣銀行的1年期定存固定利率0.9%為例,就已從今年2月起,連續三個月低於CPI上漲率;即使以中央銀行目前的重貼現率1.25%來計算,也是連三月低於物價上漲率,顯示負利率已經現蹤。這也讓行政院主計處即將發布的5月物價情勢更受關注;如果上月CPI漲幅未見緩和,負利率的幅度擴大,代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

其實,近來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固然是受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南北韓軍事衝突風險升高等事件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反映了對景氣前景的不確定心理;尤其是,經濟成長、就業增加等兩大正向指標都未見穩定,反向的通貨膨脹卻是蠢蠢欲動,讓全球經濟不只蒙上「二次衰退」的雙底疑慮,復加上「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風險。看來,剛忙完金融海嘯的各國中央銀行總裁又有得忙了。

【2010/06/06 聯合晚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