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學歷代表了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兩則新聞:
「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

中國時報【2009/11/09 林志成/台北報導】

四十一歲的阿宗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但因找工作不順利,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而他有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起薪就五萬多,他感慨,「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

「學生來源減少,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阿宗感慨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他不會讀碩士、博士。阿宗的高中同學中,有七個人當警察,二十歲開始工作、起薪就五萬元。阿宗說,他晚同學二十年才開始工作,現在薪水四萬多元,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

年輕博士任教之路艱難,造成正在讀博士班學生心生警惕。清大光電所博士班一年級王奕智說,要在大學取得教職非常困難。除非再到國外進修,然後好的研究成果,加上有力人士推薦,才可能找到教職。

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林柏儀打算學成後回國服務,但他已感受到不小的就業壓力。他說流浪博士不只是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元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如果大學評鑑制度不夠好,可以檢討改進。但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當專任教師,主要是學生人數減少,學校開不出新教師員額所致。

台大醫學生不敬業 洪蘭痛批
2009/11/09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當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時,台灣最拔尖的大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進教室還在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或趴在桌上睡覺…,這些畫面讓醫學院評鑑委員、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實在看不下去,發表文章痛指台大醫學院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尸位素餐」,下一代到國外當「台傭」的擔憂,將不會是杞人憂天。

不警覺國際競爭激烈 上課睡覺的一堆「陣亡」

2009年醫評會 (TMAC)醫學院評鑑10月上旬展開,19至22日訪視台大醫學院,擔任評鑑委員的洪蘭親眼看到學生上課百態後,在最新一期天下雜誌發表「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直指學生應「敬業」、好好學習,因為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就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洪蘭說,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10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洪蘭憂心,當國外大學派出「學探」到全球網羅人才,國際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

她文章中描繪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百態包括:「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她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醒來,而且「陣亡」更多。

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遲到了還大剌剌進出

洪蘭看到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剌剌」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她今天告訴本報記者,她也是台大畢業的,了解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有固定座位,但她認為到音樂廳、戲劇院看表演,觀眾也有固定位子,但表演一開始就不准進場,因為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她認為,知識殿堂更不該如此隨便,遲到了還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既不尊重老師,也不尊重其他同學的受教權,更是不尊重自己學生應有的本分。

不僅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不敬業,洪蘭文章中,更指醫生也一樣不敬業,早上8時開晨會,評鑑委員卻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

她強調,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和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醫生不敬業,還會害死人。

洪蘭文章只提到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今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證實,文中指的是台大醫學系,她寫了文章後就關掉手機,也不收email,並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更自我解嘲說,「以後要做好保健,不要生病」。

她沈痛的說,台大是她的母校,但她堅持「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不說出來,就變成「共犯」。

學生上課吃東西、打瞌睡,難道教授都不管?洪蘭指出,這是「制度」的問題,大學教師的升等評鑑,有一部分是讓學生來打分數,造成年輕老師不敢得罪學生。

最令她憂心的是,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學生品德卻沒教好,這樣的教育「走偏了」、「很危險」。

乍看之下,好像根本部落格的主題沒什麼關係,但是其實是大有關係的。其實如果是這一兩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應該會發現以往認為的好學歷,好像對自己的工作沒有必然的幫助,這其實是有很多現象可以探討的。

首先,學歷跟就業有關嗎?大學到底是一個進修的管道還是一個職業訓練場所呢?其實大多數的學生在選擇科系的時候,是以該科系的就業前景而做選擇的,然而如果高一已經決定志向,朝一個特定目標做準備,到了大學畢業已經七年過去了,如果再念個研究所兩年,或是當兵一年,這十年的時間,可能原本職場需求很熱門的科系已經變成過度飽和了,甚至整個領域都消失了。那麼保守一點,高三填了志願,選擇了心目中理想的科系,四年後大學畢業要求職,當初看好的那些原因還存在嗎?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