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 2010/08/27
貧富差距擴大,馬總統信心喊話強調「經濟成長將縮短貧富差距」,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指示副院長陳冲召集「改善貧富差距專案小組」首次會議。吳揆表示,政府將從改善經濟結構著手,激勵民間投資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提升薪資水準。
吳敦義昨天在行政院會聽取經建會報告後表示,雖然受到前年國際金融海嘯影響,但縮短貧富差距與改善所得分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目標。
所得分配不公的問題在行政院會引發閣員熱烈討論,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認為,台灣的貧富差距客觀而論不高,政府應關切貧窮線定義及與有多少人在貧窮線以下;解決貧富差距的根本層面在於擴大民間投資,就能創造就業。
財政部長李述德舉例,全國五百多萬繳稅戶數中,有百分之零點九適用最高稅率百分之四十繳稅,其繳稅額占總稅收的百分之四十三;而百分之七十一適用最低稅率百分之六繳稅者,其繳稅額僅占總稅收的百分之七。高所得者繳的稅占了四成三,與外界印象「有錢人繳稅少」不同。
政院專案小組首次會議提出改善所得分配的具體策略方向,包括促進民間投資,擴大國內需求;平衡區域發展,活化在地人力;促進經濟成長,提升就業水準;運用租稅措施,強化移轉效果;擴大照顧弱勢,健全社會安全網;改善產業結構,促進服務業發展;提升勞動生產力,增進所得水準。
陳冲指示相關部會應在前述策略架構下,以突破性的思維,研提可行的行動措施,以改善可能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公現象。
他指出,某些措施或許符合市場經濟但並不公平,例如,金管會日前檢討修正私募有價證券應注意事項,對其加以一定條件限制,既符市場效率要求,也可消除部分不公平,使小股東等一般投資人的權益獲得保障,達到相對公平、以及財富分配更合理的目的。
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
Comments:有這樣的政府很可悲,以下引述沈雲聰的文章:
「對應,絕不是在數字上動腦筋,在解讀上做文章。先前,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最有錢的家庭,所得是最低的六十六倍,怵目驚心。但前天的經建會,卻儼然成了場官員們努力「讓人民感覺良好」的腦力激盪大會。薛承泰認為這樣比,不公平,因為最高所得前二○%戶數,人口通常較多,平均有四.三人,最低二○%戶數中的人口較少,只有一.八九人,人多賺得多,所得差距當然大;他還說,年齡結構也差很大──低所得家庭中有一半的人,是較無賺錢能力的六五歲以上人口,而相對最高所得的組別中,六五歲以上者都不到一○%。彭淮南也認為,應該把現在這種用「家戶所得」的調查方法,該為採用「每人所得」,就可以把貧富差距「縮小」。
在統計方法上,這些建議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在現實中,根本不實際。首先,包括聯合國在內,全球財富統計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理由無他:這本來就是合理的──看看那些明明沒工作,卻生活奢華、出手闊綽企業家太太與第二代,就能明白這道理。至於年齡結構,固然是官員們眼中貧富差距統計惡化的「果」,也是「因」──看看有多少老人家庭,是因為長期貧困、無法好好培養下一代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也能明白這簡單的道理,也自然會憂心國家的貧富差距惡化。
不明白這道理的官員,當然無法正確對應人民的憂心。例如李述德,反而替有錢人抱不平地說,去年所得最高家庭所繳的稅,占總稅收的四成三,低收入(那些適用六%以下稅率)的,對稅收貢獻只占七%,換言之,有錢人並不是沒在繳稅,沒貢獻的,是窮人。
這不是裝天真,就是真糊塗。全世界正在苦惱的,正是少數有錢人因為財富越滾越快,所以稅收貢獻度愈來愈高;窮人沒法繳更多稅,正是因為收入停滯不前。這還不談主計處數字所代表的,其實不是「貧富」差距,只是「所得」差距,若要追究,多年來有多少富人聘請了很厲害的會計師替他們把財富藏起來,以至於如今壓根不必報稅?有多少富人就算繳了稅,仍然以一般家庭望塵莫及的速度在累積財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